中国粉体网讯 推动医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中国粉体网以“从粉体技术,论制药工艺”为主题,于2023年2月14-15日,在江苏泰州举办“第四届全国医药粉体制备及物性表征技术高峰论坛”。会议期间,我们邀请到与会专家、学者做客“对话”栏目,进行视频访谈。本期为您分享的人物专访是来自沈阳药科大学的寸冬梅教授。
沈阳药科大学 寸冬梅教授
1、中国粉体网:寸教授,您目前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哪些方向?
寸教授:我现在就职于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创新学院,我们课题组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肺部递送的药物,针对吸入制剂在肺局部的疾病治疗研究,包括肺部感染,哮喘,COPD,肿瘤等,主要是通过把小分子药物、核酸大分子药物(siRNA,miRNA等)及蛋白质等抗体药物递送到肺部,治疗肺部相关的疾病,这是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向。第二个是长效注射剂,长效注射剂主要是指通过肌肉或皮下注射给药后,缓慢释药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针对PLGA长效注射剂,我们正尝试用新的工艺,比如喷雾干燥去做这方面的研究。第三个是组织工程方向,比如人工皮肤、用于治疗伤口的敷料、还有人工器官(例如人工血管)等组织支架方面的研究。
我目前的研究在大分子药物吸入制剂这一块相对比较多一些,主要致力于蛋白质、核酸、疫苗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递送系统的研究,围绕肺部吸入的给药途径,通过制剂的设计、制剂与肺内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寻求克服肺部药物递送的屏障、提高递送的有效策略。
2、中国粉体网:寸教授,除了您会议上讲的气流粉碎法和喷雾干燥法,还有哪些前沿的干粉吸入剂制备技术?
寸教授:制备干粉吸入剂首先需要制备药物的微粉。喷雾干燥法和气流粉碎法是目前干粉吸入剂(DPI)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对于DPI来说,尤其是气流粉碎法,现在市面上的很多产品都是用气流粉碎法这种比较新的粉碎工艺。还有喷雾冷冻干燥技术、超临界流体干燥技术,这些技术也是比较常用的。现在比较前沿的技术,比如热熔挤出技术,是指将药物、增塑剂和聚合物等辅料在熔融状态下混合后,以一定的压力、速度和形状挤出形成药物产品的技术。再比如非浸润模板微粒印制技术,这个技术的特点是能生产出特定尺寸、形态的微粒,像长条形的微粒,对于肺部递送特别有优势。喷墨打印技术,像打印机样的制备方式。这些前沿技术在肺部吸入的研究中也都会用到。
3、中国粉体网:寸教授,微粉化药物的性质对干粉吸入剂的制备工艺存在哪些影响?对制剂质量有哪些影响?
寸教授:这个在我会议报告里讲述的是比较多的,药物微粉的理化性质对于干粉吸入剂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药物的粒径、大小和分布是影响DPI肺沉积率的重要因素。颗粒的大小、形态、表面的带电性能、吸湿性等药物微粉理化性质都会影响干粉吸入剂最终的质量,影响药物与载体的分离,影响整个制备工艺过程中能否顺利的产业化。
4、中国粉体网:寸教授,在制备粉体药剂方面,国内外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寸教授:在制备粉体药剂方面,主要差别在设备的精度方面,这些年国内设备的精度方面也提高了很多,但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科学研究这一方面,一些基础性的研究比较少,根基薄弱。尤其在创新性方面,难度比较大。目前更多的是处于模仿、学习阶段。要想创新,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有与药学粉体有关的理论研究,资金投入,人才储备,基础设施和设备以及我们积累的经验,目前国内生产水平等这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5、中国粉体网:寸教授,在干粉吸入剂研发和生产中,主要难点在哪?对粉体设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寸教授:吸入制剂是药物学、吸入动力学、颗粒动力学、流体力学、表面科学和吸入器设计加工等多种技术的结合,研发难度极大。在干粉吸入剂研发和生产中,主要的难点在微粉粒径特别小,是微米级的微粉。在生产过程中,这些微粉容易凝聚成团,流动性差。在大型生产中,需要很好的流动性,才能完成灌装,才能很好的完成吸入雾化的过程。对于雾化的要求,是需要小的颗粒,但是处理起来,比较费力,这是生产中很大的一个难点。我们用载体来解决上述难点问题,但是选用载体后,药物的剂量会受限,只能是比较小的剂量。然而小剂量又存在能否与载体混合均匀的问题。
整体来说,问题很多,难度很大。DPI的处方很简单,但是越简单,它的生产就越困难。DPI装置的研发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对于多数吸入制剂,本身又是一种药械合一的特殊制剂,对药械的联动性要求很高,因此合适的吸入装置是研发的核心,药品与器械的组合方式需充分合理,目前国内这一块相对比较薄弱,很多都是仿制的。对于生产粉体设备的需求,主要是前面提到的气流粉碎机、喷雾干燥设备还有生产相关的灌装设备。整个吸入制剂生产线算下来,成本是很贵的。
在国内,吸入制剂的门槛是很高的,这两年才开始陆陆续续出现仿制的产品上市。
中国粉体网:非常感谢寸教授接受我们的视频访谈,谢谢!
(中国粉体网编辑文字整理/青黎,视频访谈/星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