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材料“巨匠”——汪卫华


来源:中国粉体网   文正

[导读]  非晶材料“巨匠”——汪卫华

中国粉体网讯



图源: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汪卫华,1993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博士学位,1994-1997年先后在德国Gottingen大学、柏林Hahn-Mitner所作博士后和洪堡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2012年国家基金委非晶材料和物理研究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非晶合金材料、非晶态物理等。


家风、求学与读书


汪卫华老家是安徽省宁国市竹峰街道竹峰村,祖籍安庆桐城。汪卫华天祖汪志龙的同族兄弟汪志伊是清朝名臣、工部尚书,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任苏州知府时主修家谱,著有《桐城汪氏家范》。清末,汪卫华的高祖父汪正彬从安庆府桐城县白陂塘(今属桐城市双港镇双铺村)移民到宁国县竹峰水晶坞。


汪氏家族很重视家风传承以及读书学习。汪卫华的祖父汪先友、祖母华金枝,育有多个子女。祖父去世比较早,祖母将孩子们抚养成人。祖母经常告诫儿孙“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按照《汪氏家谱》,汪卫华是“德”字辈,曾祖父、祖父、父亲分别是“光”“先”“守”字辈。在父亲这一辈,祖父给儿子取名字时分别以“仁”“义”“礼”“智”“信”为名,其三伯汪守礼,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2017年去世,享年91岁。汪卫华父母给两个儿子取名“卫民”“卫华”。这些名字都体现了一个家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汪卫华父亲汪守信排行老五,1949年毕业于徽州师范。汪卫华的母亲戴曼萍,生于屯溪徽商家庭,从小受过教育。1958年汪卫华父母被划为“右派”,回宁国竹峰水晶坞务农,1979年平反恢复公职,父亲在旌德县科委工作,母亲在旌德县农业局工作。


汪卫华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除了上学外,他和哥哥要帮家里干农活,砍柴、放鹅、喂猪……1978年汪卫华在竹峰初中毕业,之后考取了宁国师范。1981年,在宁国师范毕业后,汪卫华被分配到旌德县俞村乡芳岱小学工作。工作两年后,汪卫华参加高考,成功考取安徽师范大学,1987年在安师大物理系毕业后又考到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深造,从此走上了科研之路,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非晶合金结缘


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汪卫华跟从何怡贞及副所长董远达攻读硕士学位。何怡贞是最早把非晶态物理引进中国的科学家。何怡贞、董远达早年都曾在中科院金属所工作,是国内较早研究非晶合金的科学家。在何怡贞和董远达的指导下,汪卫华采用高能球磨方法首次合成出Al-Fe非晶材料,并发现这类材料有超顺磁特性。之后又发现高能球磨也是合成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他真正走上科研的道路。


汪卫华曾在采访中介绍说:“我基本上经历了非晶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发展过程。第一代非晶合金是微米级细条状的带材;第二代非晶是由比较特殊的贵金属做成的稍微大一点的块体非晶,以及用球磨等方法合成的非晶粉末;现在在我们实验室做的毫米级以上的大块状的非晶合金,我们把它叫做第三代非晶,就是大块的非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开始跟着何先生和董先生两位老师研究非晶的时候,他们就告诉我说把非晶合金能做成大块是非晶材料界的梦想。因为那时候只能做出很薄很薄的条带,大大限制了非晶的应用。虽然当时国内条件很差的,但我们都明白大块非晶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当时也一直为研发出大块非晶而努力。到了1990年左右,日本最先做出了大块非晶,而且只是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这让我们非常吃惊,也让我们很有感触!现在国内在块体非晶合金研究和应用方面都走在前列。”


汪卫华表示,这几年国内非晶领域进步非常快,非晶带材在基础研究、产业化规模、产品质量等层面基本与国外无差异;对于非晶块体方面,将来产业化肯定会在中国率先突破,因为中国是制造大国,并且有很多企业也愿意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图源:GTIIT传媒与公共事务部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掌舵人”


图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2018年,汪卫华被聘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广东省科技厅为指导单位,东莞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共建单位,是广东省于2017年12月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并于2018年4月25日正式揭牌。实验室定位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瞄准材料科学基础前沿,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布局了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能源材料、低维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超导和信息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学材料、新型功率器件、先进制造和装备十大研究方向。


图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2020年2月,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汪卫华院士团队,实验室全职博士后李明星、双聘研究员柳延辉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其中。这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首次入选国家级“十大”科学进展。


研究团队采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开发了独特的高通量实验方法,实现了非晶合金的快速筛选,研制出高温高强非晶合金材料新体系。高通量实验方法在非晶合金领域的应用,有望解决非晶合金新材料探索效率低效的难题,实现非晶合金新材料的高效探索,获得更多高性能非晶合金材料,拓宽非晶合金在高技术领域的应用范围。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累计发表出版物1667篇,94%为研究型论文。其中,Nature、Science正刊10篇,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Physics、Nature Materials等子刊8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61篇。


汪卫华在采访中表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直坚持“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让人才各司其责,各尽其长,从而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科研创新人才队伍。截至2021年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共引进8位两院院士,4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双聘和全职人员近1000人。


对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汪卫华表示,“十四五”规划纲要作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新部署,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作为立于潮头的新型创新主体,必将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积极主动作为,向着国际一流的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迈进。


参考来源:

汪卫华:从大山里走出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今日宁国

宁国好家风好家训——汪卫华家族家训故事.文明宁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非晶产业化发展应找到创新性应用领域.大国之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官网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文正)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8

作者:文正

总阅读量:366221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