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院士刘日平:“守初心,耐寂寞”,建亚稳材料顶级的创新平台


来源:中国粉体网   昧光

[导读]  刘日平院士

中国粉体网讯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日平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日平院士

 

刘日平,1963年11月生,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至2000年3月作为洪堡学者留学德国宇航院,2000年3月至2000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交流学习。2003年,刘日平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于2004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2009年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11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任命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第六批)。2012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7年9月,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2018年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刘日平现任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燕山大学)主任,中国材料研究会-金属间化合物与非晶合金分会理事、中国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Frontiersof Physics》编委、《材料导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大块非晶合金,空间材料科学,非平衡相变与亚稳相截留。在Phys.Rev.Lett.、Appl.Phys.Lett.、Acta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近期,河北日报记者采访了刘日平院士,带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科研世界。

 

1、“守初心,耐寂寞”

 

记者:恭喜您当选院士。听到这个消息,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刘日平:非常荣幸,也深受鼓舞和鞭策。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与我并肩奋战的所有老师、同事和学生,属于在亚稳材料领域兢兢业业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未来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记者:亚稳材料,听起来很神秘。

 

刘日平: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有点陌生,但对于我们来说,它却是最亲密的“伙伴”,我们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它来进行的。简单来说,亚稳材料是热力学上处于亚稳状态的一大类材料,往往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异的性能,可用于航空航天、宇宙探索等极端服役环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记者:这个领域的研究价值如何?

 

刘日平:科技和产业上的许多问题受限于材料能够容许的极限,材料领域中一个微小的突破都可能对整个科技链和产业链产生指数级影响。随着材料服役环境越来越苛刻,对材料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科技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亚稳材料在突破极限上的巨大潜力和突出的工程价值,具有特殊使用性能的新型亚稳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带领团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解决了诸多重大工程问题,具体有些什么工作?

 

刘日平:我和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含亚稳相的材料设计新方法,发明亚稳材料制备系列新技术,开发出十多种全新特殊性能金属材料,为解决太空超高速碎片防护、核废料处置、太空传动构件轻量化与长寿命服役等国家重大工程关键材料难题奠定了基础。

 

记者:您能具体举个科研攻关的例子吗?

 

刘日平:本世纪初,随着航天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对航天飞行器中传动零部件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关部门向我们提出需求,希望全面提升航天飞行器中零部件的服役寿命和运行可靠性。当时,我们心里很清楚,这项任务异常艰巨。

 

经过反复实践,我们针对航天复杂服役环境中存在的关键难题,开发了非晶复合镀层化学共沉积技术,解决了真空冷焊和磨损耦合的国际性技术难题,利用快速冷却、强变形等技术截留亚稳相来实现强韧化的新技术途径,成功研制出含亚稳相的新材料,建立了符合航天服役要求的新型合金体系,实现了机构传动构件的高精度高可靠性长寿命运行,应用于多个重大工程任务中。

 

记者: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刘日平:“守初心,耐寂寞”,我觉得做好这六个字就是我们团队披荆斩棘的秘诀。

 

科研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唯有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建树。守初心,守的是热爱科研的初心,守的是科技报国的初心。只有坚持不懈地潜心于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才能实现科技创新,成为国际领跑者。

 

11月23日,刘日平院士(右一)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

 

2、“建顶级的创新平台”

 

记者:2000年,您放弃在剑桥大学继续学习、工作的机会,毅然返回燕山大学工作,这个选择,有些“不走寻常路”。

 

刘日平:在国外,我一直从事极端环境下新材料领域的研究,而国家航空航天、核工业、海洋等领域对材料方面的创新也有重大需求,我的科研工作能在自己的祖国有用武之地,因此,回国是顺理成章的选择。

 

记者:当时,燕山大学和您在国外的科研条件有很大的差距吧?

 

刘日平:确实如此。在德国宇航院留学期间,我有独自使用的先进电磁悬浮大型设备。在剑桥大学交流学习期间,全球最先进的高端分析检测仪器一应俱全。但回到燕山大学,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膨胀仪是我们实验室最贵重的“三大件”。

 

没有像样的样品制备设备,仅有的分析检测设备也存在误差大、结果可信度低的突出问题,那感觉,就像当裁缝的手里没有剪刀。当时国外有一些设备对外开放,我们就申请国外的设备做实验,但非常受限,等待时间也很长。为了节省时间,轮到我们使用时,就连续几个昼夜不眠不休地工作。

 

我们越发感觉到,想留住人才,想研发国际领先的成果,必须有坚实的平台作支撑。既要建,就要建顶级的创新平台。

 

记者:您说的这个平台,就是2006年燕山大学组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吧?

 

刘日平: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重要的科研平台,但很少以地方大学为依托,况且当时的燕山大学在材料领域名不见经传。

 

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和当时材料学院的院长田永君有个执念,就是一心想把这件事做成。我们一边加紧引人才、添设备,加快提升实验室水平,一边加强汇报,让我们的实验室进入主管部门和专家的视野。

 

2003年,我们终于争取到机会,作为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一众“国家队”共同参加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专家组听了我们的报告、参观完实验室后都很惊讶,我们取得的成绩,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

 

2006年8月7日,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在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实验室大楼前,我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这也是河北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回想起来,那真的是一种“美梦成真”的过程。

 

记者:17年来,实验室取得了哪些成果?

 

刘日平: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科研条件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优秀科研能力的青年科学家。实验室成立以来,我们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并有两项成果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

 

参考来源:燕山大学、河北日报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昧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3

作者:昧光

总阅读量:9541242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