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他与电结缘于对光的追求,然后奋不顾身投入到电池领域,30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他的电池人生源于兴趣,久于责任;他就是2017年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陈军。
简介:
陈军,无机化学家。南开大学教授。1967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99年在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领域专家,在新能源材料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支手电筒埋下兴趣的种子
新能源电池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在信息通讯、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陈军院士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陈军院士的电池人生竟始于一支小小的手电筒。
陈军院士出生于1967年安徽的一个农村,那时候中国的发电水平较低,农村用电还比较困难。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用手电筒照明。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小小的手电筒却引起了陈军院士的浓厚兴趣。为何轻轻一按就能亮起来?这在幼年的陈军院士心中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不顾冷门,选择电池研究
1985年,陈军院士如愿以偿的被南开大学化学系录取。在选择研究方向时,陈军院士作为少数的学生党员之一带头选择了电池方向。尽管当时电池研究还是个冷门,极少数有同学选择这个方向。但是陈军院士却对电池研究充满了兴趣,所以选择研究电池方向,开启自己的电池人生。在之后的30余年中,陈军院士不论是学习、出国深造,还是工作,都将电池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辛勤耕耘电池人生
2002年,陈军院士从日本回国,然后加入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投身于祖国新能源电池的研究中。陈军院士和他的团队开展能量高效储存与转化探索研究,在新型氢、锂、镁电池的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他提出了“室温-氧化还原-转晶”新合成方法,室温合成出稳定的导电纳米尖晶石CoMn2O4,替代了贵金属铂电极,应用于可充电金属锂、锌空气电池。提出电极微纳化可改善多电子电极反应活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设想,经大量实验制备了可充锂、钠、镁电池的微纳多级结构电极,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为降低电池电极材料成本及解决电池燃烧爆炸提供了新思路。发表SCI收录论文290余篇,其中一篇在国际学术界被引用达400次之多,并且大部分由欧美科学家引用。
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陈军院士30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陈军院士戏称他的生活为“电池人生”。他早出晚归泡在实验室里,电池研究是陈院士的主要生活,他的人生也如电池般不断充电积累能量,然后用于研究电池。
始于兴趣,久于责任
很多人觉得陈军院士的电池人生十分枯燥。但他自己却甘之如饮。如果说陈院士选择电池方向源于小时候的兴趣,那么推动他研究电池领域长达30多年,并还在继续下去的还有责任感。陈军院士说:新能源在国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每想到此,我就感到责任特别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