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硅产业应对挑战谋良策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导读]  工业硅主要用于铝合金工业、非铁基合金的添加剂、化学工业,经一系列工艺提纯后生成多晶硅和单晶硅,供光伏产业及电子工业使用。

中国粉体网讯  “工业硅作为‘硅能源’产业链最基础的原材料,下游需求持续向好、企业扩产意愿强烈,发展正当其时。”在日前举行的2022年中国工业硅产业链年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段德炳如是说。


工业硅主要用于铝合金工业、非铁基合金的添加剂、化学工业,经一系列工艺提纯后生成多晶硅和单晶硅,供光伏产业及电子工业使用。2021年,我国工业硅产量为270万吨,消费量为186万吨,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8%和55%;同期出口量为77.8万吨,占海外工业硅消费总量的50%以上。在多晶硅和有机硅领域需求不断增长的驱动下,2022年我国工业硅产量预计将提高至310万吨以上,已宣布的工业硅新增计划产能超过300万吨。


虽然工业硅产业发展正当其时,但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三大挑战,分别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绿色低碳环保压力较大。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但是存在高品质硅石短缺、供应保障不足、能源资源稀缺、产业迭代升级困难的现实。”段德炳说。据统计,2021年国内工业硅装置产能达到500万吨/年,生产企业200家左右,大部分企业规模不足2万吨/年,整个行业呈现小而散的特点。此外,季节对工业硅行业生产影响较大,南方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工业硅企业利用丰水期相对较低的电价进行季节性生产,部分装置产能因此阶段性闲置。


段德炳提出,为保障硅基材料产业链基础原料和相关材料的供应,要着力解决高品质硅石和优质还原剂等原料的供应瓶颈,不断提升工业硅、多晶硅等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和供应质量,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要科学处理好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与能耗双控刚性约束的关系,加大对存量产能通过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序推动包括工业硅在内的硅基材料产业链一体化新建项目向资源优势地区聚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工业硅生产应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建立以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供应体系,做好工业硅供需的动态平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安泰科总经理助理马海天表示,应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等多种措施,规范工业硅的无序出口,加强出口管理,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海外的能源和资源,合作建立硅产业高载能项目。


马海天建议,产业链产品要有序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特别是在高纯晶硅领域,应全力研发电子级高纯硅材料,逐步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为我国半导体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好原料保障。


面对工业硅技术能力不强的问题,段德炳认为,近年来,我国工业硅领域实现了25000kVA(千伏安)大炉型生产工艺的突破,大炉型产量规模和市场份额日益扩大,机械化、自动化配套能力日益完善。但工业硅大炉型生产过程中仍面临着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技术经济指标不够理想、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差距较大等问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专家建议,要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既要坚持科技创新,解决行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工艺瓶颈,也要坚持管理创新与发展模式创新,促进上下游融合发展。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有色处处长王中表示,有关部门将组织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持续推动行业发展。同时,加快硅基材料的开发应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联盟,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我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


由于碳质还原剂、电价等价格上涨,安全环保投入不断加大,用于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增加,导致我国工业硅企业生产成本、投资及运营费用增加。对于小炉型企业,由于投资额大,无法应用更为环保、节能的装备,制约了产业绿色低碳环保发展。


为解决绿色低碳环保压力较大带来的挑战,专家建议,要按照产业政策和能耗“双控”要求,鼓励现有产能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应用比重,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低排放硅基新能源产业基地。


王中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发展秩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工业硅行业向资源和清洁能源富集的地区有序转移,提高再生资源使用比例,同时也要避免有机硅、工业硅投资过热风险。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星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

推荐2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