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可降解塑料之局,如何解?中国何时能突破1%的市场占有率?


来源:中国粉体网   昧光

[导读]  一文了解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粉体网讯

 

可降解塑料龙头即将上市

 

6月17日,扬州惠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惠通科技)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准备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目前,惠通科技申请创业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受理”。

 

 

据粉体网编辑了解,惠通科技的可降解材料产品有,PBS、PBAT、PLA等。其中,PBAT工程项目累计设计产能达30万吨。


无独有偶,6月7日,中宝新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宝新材”)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上市。中宝新材是东北地区的降解塑料产品生产企业,产品有:生物降解连卷袋、生物降解购物袋、生物降解包装缠绕膜、生物降解母粒等,占90%以上的收入。

 

两家降解塑料企业上市,放在整个行业或只是冰山一角。目前全球的塑料消费量达3.2亿吨以上,可降解塑料产品占有率尚不到1%。现在,纵观国内降解塑料行业,政策、市场、填料/塑料生产企业都在寻找发展之路,都在积攒更强大的破局之力。

 

可降解塑料 降低成本促发展

 

一直以来,行业对生物降解塑料的“全降解”能力充满执着,期待它在土壤中完全降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到现在为止,全球研发的生物降解塑料多达几十种,主要包括PLA(聚乳酸)、PHA(聚羟基烷酸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L(聚己内酯)等合成这些材料的单体或者天然高分子材料等。

 

但不可忽视的是,给降解塑料降低成本,把降解塑料分类回收,同样值得关注。不分类回收,直接焚烧降解塑料,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此外,成本/售价高也是降解塑料无法回避的发展阻碍。相较于传统PE、PP塑料6000~7000元/吨,PLA的价格高达2-3万元/吨;PBAT的价格一般在2~2.5万左右。目前,用无机非金属粉体填料填充是主要的降本途径之一。降解塑料用无机非金属填料有很多种,例如碳酸钙滑石粉等。其中,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的改性粉体都被广泛应用在降解塑料领域,与聚乳酸(PL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共混,能提高塑料机械强度/韧性/散光性,减少树脂用量,降低成本,增加降解速率,增强塑料在自然环境中的可消纳性等。6月1日,在来宾市发布的精品碳酸钙“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以农膜、塑料袋、一次性餐盒和包装材料等产品为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年产功能性(含可降解)塑料薄膜100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超细重钙技术及粉体改性技术成熟,农膜、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等降解塑料专用钙粉和降解母粒产品越来越丰富,已是促进降解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典型全生物降解材料分类

 

可降解塑料 政策驱动不断

 

在政策层面,我国早在1999年就出台了《国家经贸委发布(99)第6号令》,规定2000年底前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饮具。2020年1月国内又出台了在四个领域禁止、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塑料餐具、塑料包装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更是被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通知》明确提出,自2021年1月1日起,将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及一次性塑料吸管等,同时在具体领域也推出了《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细分行业的对应办法。

 

降解塑料餐具

 

而6月1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并发布《生物降解塑料与制品降解性能及标识要求》已经正式实施。这是生物降解塑料领域的国家标准,规范了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率等术语和定义,规定了降解性能要求、标识标注要求和检验方法等,对产业发展也有极大规范和引导作用。降解塑料龙头企业金发科技董事长李建军表示:“新标准的实施对生物降解塑料行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技术要求更加明确,产品更加规范”。

 

另外,据山西省发改委消息,自7月1日起,山西将启动实施《山西省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全省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规定》中明确要求,从源头入手减量塑料制品。严格医疗废物流向管控,打击废弃塑料进口,并鼓励开展塑料污染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山西省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有序发展。

 

 


一系列塑料污染治理政策的推出,大大促进了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无论对可降解塑料的生产还是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应用,都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商场超市都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

 

可降解塑料: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PLA

 

PLA(聚乳酸)是一种新型的降解材料,可以通过从可再生植物中提取淀粉,再经过生物发酵制得乳酸,最后经过化学合成制备。PLA具有很好的可降解性,最后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由PLA制成的产品在使用后可完全降解成CO2和水,同时无毒、无刺激性,已被广泛应用在塑料包装、生物医药以及纺织纤维等领域。

 

目前全球PLA产能为65.35万吨左右,主要PLA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泰国、日本等国家。美国Nature Works是全球最大的PLA生产企业,年产能达18万吨,占全球PLA产能30%左右。

 

2020年国内PLA有效产能在13万吨左右,浙江海正作为国内PLA龙头企业,已初步克服PLA生产的技术壁垒,具有年产4.5万吨的能力;安徽丰源同样作为早期布局PLA产业的公司,现有1万吨/年产能;珠海万通1万吨/产能。吉林中粮也具有理论上3万吨/年产能。除此之外,河南金丹作为国内乳酸巨头,也已经初步掌握了PLA生产技术。目前,在建PLA项目产能约为30万吨/年,远期规划产能约为200万吨/年。随着我国金丹科技、丰原集团等依托在生物发酵领域的技术积累成功生产出合格的丙交酯原料,为我国以后PLA产能快速扩张提供了可能。

 

PBAT

 

PBAT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可降解类共聚酯,主要是以BDO(1,4—丁二醇)、AA(己二醇)、PTA(对苯二甲酸)或DMT(对苯二甲酸二醇酯)为原料,通过直接酯化或酯交换法而制成。

 

PBAT及其复合材料被应用在不同的领域,如生物医药、食品包装和环保工业。PBAT类型的杀菌剂纺织材料,可以潜在地用来防止医院的传染病。一些PBAT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极好,具有无细胞毒性、对血液无负面的止血影响,广泛用于止血材料制造。并且,PBAT复合材料在热—机械性能和疏水性上表现优异,可以很好的应用在食品包装领域。

 

目前,我国基本已经掌握PBAT的生产技术,采用酯化—缩聚反应进行工业化制备,并且随着技术的逐渐进步,成本可能进一步降低。据统计,2020年国内PBAT有效产能在30万吨左右。新疆蓝山屯河13万吨/年;金发科技6万吨/年;营口康辉石化3.3万吨/年。此外,6月20日,中国化学工程所属东华公司50万吨PBAT及配套项目一期年产10万吨PBAT工程项目一次性开车成功,并顺利产出优质PBAT聚酯产品,性能指标全面优于国家标准。

 

PBST

 

PBST是在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共聚型热塑性生物可降解塑料。2021年5月,中国石化“6万吨/年PBST生产装置工艺包”通过集团公司科技部审查,将据此开展工业生产装置工程设计,为我国生物可降解聚酯材料大规模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同年12月,中石化(海南)聚脂新材料有限公司6万吨/年PBST连续聚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万吨/年、4万吨/年PBST连续聚合生产线各1条。这标志着中国石化形成了PBST从原料、聚合工艺、材料加工应用到分析表征的完整技术研发链和价值链。

 

PGA

 

PGA主要通过乙醇酸、乙交酯等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缩聚而得。PGA市场规模增长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中风、肺癌等多种疾病发病率上升,医疗行业对外科缝合线的需求不断增加;包装行业的快速增长,对可生物降解包装的偏爱,将使对PGA的需求上升。目前,仅美国和日本可以大批量生产。

 

今年,国内PGA也即将实现产能零突破。6月20日,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年聚乙醇酸示范项目展示了新成果。国能榆林化工甲醇事业部PGA装置工艺工程师刘洪忠介绍:“我们的PGA产品,强度和工程塑料相当,便于加工,使用便捷,还可以用于制造可吸收缝合线和骨骼支架,在自然环境下3到6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降解,无有害物质残留,对环境影响小。”

 

结语

 

结合目前可降解塑料的政策趋势和推广力度来看,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较为旺盛。从国内产能及产量来看,还尚不能满足各方面需求,可降解塑料市场在短期内将维持较高的价格,产业也将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从市场上现有的几种可降解塑料特点来看,短期内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可能性不大。而随着可降解塑料产品改性技术的逐渐成熟,竞争必将加剧。从长远来看可降解塑料技术尚不成熟,产业发展还有较多不确定性。

 

信息来源: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扬州惠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中国化工报、山西省发改委、三秦都市报、中国化工信息周刊、金融界、招商证券等

推荐12

作者:昧光

总阅读量:11110948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