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1、光纤传感技术专家——姜德生院士
1973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硅酸盐材料专业。现任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多年来,姜教授一直从事光纤传感新技术的研究,经过学科交叉与技术集成研究与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在光纤传感敏感材料制备、光纤传感器的精密加工、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为我国众多行业和重大工程及军工提供了急需的新一代传感技术。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姜教授2000年创建理工光科股份有限公司,为我国桥梁交通、火灾探测、石油石化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提供光纤传感检测系统,该公司现已成为国内光纤传感领域唯一上市公司。
2、中国锂电研究第一人——陈立泉院士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晶体学专业。现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曾任亚洲固体离子学会副主席。2004~至今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在中国率先开展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研究。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锂离子电池。解决了锂离子电池规模化生产的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实现了锂离子电池的产业化。他曾是物理所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负责人和主要研究者,首次发现70K超导迹象,研制出液氮温区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材料成分。近年来,开展了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室温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设计、合成、表征、物理和电化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为开发下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奠定了基础。发表论文25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5余项。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二等奖,2007年获国际电池材料协会终生成就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高性能膜技术专家——高从堦院士
1965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化学专业。长期从事功能膜及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研究成功CTA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和组器并产业化,效益显著;研制成功芳香族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荷电膜及多元合金膜等数种孔径和亲水性各异的新膜品种并推广应用;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TMC的合成和多胺在复合膜中功能两个项目的研究,促进国内功能膜用新单体和新功能开发;在国内最早开展多元合金膜和纳滤的研究和开发,开发了数种荷电膜和纳滤膜,并成功地应用于某些工业的新工艺中。完成的一项关于有机物/有机物分离膜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为渗透汽化膜分离有机物/有机物起了开创性作用。现主持和参加国家973和863项目中相关课题的研究开发工作。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国产反渗透装置及工程技术开发”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中国钽铌工业领军者——何季麟院士
1969 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现任中色西北稀有金属材料研究院名誉院长。曾任宁夏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有色、稀有金属冶炼与加工理论和工程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在稀有金属钽、铌、铍新材料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钽铌金属冶炼、加工工艺、技术与方法并实现了工程化应用。主持并指导了特种铜合金、镁及镁合金、钛合金加工、钽电解电容器、电池材料、金属陶瓷靶材等多项新材料技术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实施了7项国家重点技改工程。获授权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2007年“RTO金属包埋切片微米、纳米表征法”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03)”;2012年“超小型化钽电解电容器用关键材料生产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0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冶金分析表征专家——王海舟院士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钢铁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冶金分析表征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的新概念,建立了较系统的理论、仪器技术、表征模型与应用标准,系与现有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相补充的第三种(统计)表征方法,解决了材料较大面积范围内组成及状态(从微观到宏观)跨尺度综合统计定量分布分析表征的难题,广泛应用于冶金工艺及材料性能的质量控制与解析表征。所发明的金属材料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惰气脉冲熔融-飞行时间质谱痕量气体表征技术及其所领衔建立的高温合金痕量元素分析表征体系,确立了相关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相关成果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及200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当选为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主席。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6、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张耀明院士
196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应用物理系。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原院长、南京市科协主席。长期从事非通信光纤和特种玻纤领域的研究。首创了代铂炉拉制高强度玻璃纤维及丝根针管风冷技术,成为新型特种玻纤拉丝工艺的技术基础;主抓的防热材料用立体织物和天线罩用玻璃纤维仿形织物的配套研制工作,成功应用于TS导弹等国防军工重要配套部件中;首创了20孔双坩埚拉丝工艺技术和特大双机头拉丝机、多排多孔共挤塑料光纤工艺等;研究成功的多组分玻璃光纤、塑料光纤、传象束等非通信光纤制造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处国际领先;发明了全自动跟踪太阳的采光装置,其关键技术处于世界前沿水平;推动了我国非通信光纤领域的产业化发展。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孔双坩埚光纤拉制工艺和TG-1型特大双机头拉丝机”获199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四孔双坩埚拉制光学光纤的工艺设备及其利用”“31-1、2织物”“系列光纤传象束和工业内窥镜研究和开发”分别获1985年、1995年和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强4号纤维获2002年光华奖。获准发明专利20项,发表论文19篇。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7、材料表面工程专家——周克崧院士
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材料物理专业。现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曾任全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三十多年来主要从事热喷涂、薄膜和激光等表面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低压等离子喷涂、热喷涂技术替代电镀硬铬、高性能薄膜和热喷涂与激光的复合技术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多项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军工、钢铁、包装印刷和核能等国民经济部门。先后承担和主持了国家973、863、军工等科研项目和和省市项目50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广州市一等奖1项。1995和2006年两次获国防军工配套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8、材料科学家——周廉院士
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有色金属加工专业,1994年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名誉院长、南京工业大学新材料研究院院长、陕西科技大学名誉校长,兼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冶金、化工与材料学部主任、国际材联主席等职位以及全国人大九届及十届代表。主要研究领域为超导材料、钛合金、生物材料及3D打印材料等。共荣获包括国家发明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2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长期活跃在国内外材料学术界,享有较高知名度。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活动,并主持了航空材料、海洋材料、3D打印材料等多项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