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面临挑战:世界最大矿年限已小于20年


来源:人民日报

标签稀土
据2010年1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数据,我国以包头矿(氟碳铈矿与独居石混合矿)、四川矿(氟碳铈矿)和南方离子吸附型矿为代表的稀土资源量为3600万吨(以稀土氧化物REO计,下同),约占全世界的36%。虽然我国的稀土资源位居世界第一,但资源消耗过快、生产过程污染严重,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必须解决的严峻问题。

  包头矿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矿藏,属于典型的含铁、稀土、钍等资源的共生复杂矿,其中铁、稀土和钍含量分别约为34%、5%—6%和0.02%。该矿自开采以来,始终以铁矿需求量定产,原矿石年开采量已达1200万吨,作为稀土主矿区的“主东矿”已开采过半;按目前开采量预计,其开采年限小于20年,稀土资源利用率不到10%,绝大部分稀土被排入尾矿库,形成了一个规模与主东矿储量相当、且赋存状态和成分更为复杂的“人造稀土矿”。冶炼过程所产生的含氟、硫废气和高氨氮及高盐碱废水以末端治理方式加以处理,成本较高,难以彻底治理。更为严峻的是,废渣中的放射性钍未加回收和有效利用,形成了重大污染隐患。

  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中重稀土(钐、镥及钇)配分高达30%—80%,其中的铕、铽、镝等中重稀土元素配分远高于氟碳铈矿和独居石矿,是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目前该矿主要采用先进的原地浸矿技术加以提取和富集。然而,地质条件对稀土回收率影响明显,导致稀土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

  稀土分离主要采用溶剂萃取工艺,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逐步提高,现有流程存在的酸碱消耗大、氨氮及放射性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可达到国家《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新型萃取体系及高效清洁分离工艺势在必行。

  自1988年以来,我国取代美、法等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供应国,满足了全世界对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的需求,导致国外企业在竞争中逐步退出了稀土分离冶炼行业。近年来,随着国内稀土应用和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以及环保要求提高和出口政策调整,稀土原材料价格提高、出口量有所降低。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外交和政治手段向我国政府施压,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对我国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制造的技术封锁,试图继续垄断高端稀土产品和应用市场。同时,国外新建和重启稀土生产项目的势头强劲,近年内有可能形成与中国竞争的局面。
推荐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