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布局MLCC用电子级高纯碳酸钙,中日合资企业抢占赛道!


来源:中国粉体网

[导读]  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颁布的化学品纯度质量指标,碳酸钙也可分为,优级纯99.8%(GR)、分析纯99.7%(AR)和化学纯≥99.5%(CP)3种。

中国粉体网讯 近期,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00吨电子级高纯碳酸盐系列产品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的公示。

 

项目位于平度区,投资1821.05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利用公司北厂区现有高纯碳酸钡车间,新建高纯碳酸钡3000吨/年,高纯碳酸钙1000吨/年生产线及氨回收装置,产能为年产4000吨电子级高纯碳酸盐系列产品。

 

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6月,是一家中日合资的股份制企业,由青岛红星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日本蝶理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公司专业从事工业硫酸钡、药用硫酸钡、氢氧化钡、氯化钡、硝酸钡、碳酸钡、硬脂酸盐等的制造和销售。


 


目前,公司已建有3000吨电子级高纯碳酸钡项目,但产品规格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企业拟通过本次技改项目的建设,形成完整的MLCC用电子级高纯碳酸钡、高纯碳酸钙系列产品。

 

1、高纯碳酸钙的基本分类

 

按照国家和主管部门颁布的化学品纯度质量指标,碳酸钙也可分为,优级纯99.8%(GR)、分析纯99.7%(AR)和化学纯≥99.5%(CP)3种。除此之外,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对碳酸钙纯度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如医药材料99.0%,电子材料99.5%,化学试剂99.3%,高纯钙盐合成99.99%等。从杂质方面分析,现国内市场碳酸钙含量大多≤99.9%,主要是杂质铁、镁、硅(含量300-1500PPm之间)以及重金属等。

 

 

电子级高纯碳酸钙SEM图像和粒径分布直方图

 

2、高纯碳酸钙在电子陶瓷中的作用

 

高纯超细电子级碳酸钙一般纯度为99.5%,随着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高纯碳酸钙的纯度要求也已经逐步提升到99.9%。

 

作为电子陶瓷生产不可或缺的专用非金属矿物粉体材料,高纯碳酸钙对电子陶瓷的介电常数、居里温度以及耐电压和铁电性能都有着显著影响,广泛用于限流保护、消磁、启动、发热元件(PTC)、多层独石电容器元件(MLCC)、微波元件、压电/压敏元器件的制造中,成为提升产品性能的关键材料之一。

 

降低介电常数的温度依赖性

 

碳酸钙掺杂对BaTiO3居里温度的影响

 

晶粒细化作用

 

碳酸钙掺杂对BaTiO3材料致密性的影响

 

优化介质特性

 

碳酸钙掺杂对BaTiO3陶瓷材料介电常数的影响

 

3、电子级高纯碳酸钙生产研发情况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高校在致力于电子级高纯碳酸钙的研发与生产。如佛山市松宝电子功能材料有限公司、东营市创新世纪光电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武强县立车发光材料有限公司、廊坊鹏彩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红蝶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瑞玉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北京德科岛金科技有限公司等,以及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也有相关研究成果。国外方面,日本白石已经领先行业,成功产出4N~5N碳酸钙产品,成功用于电子陶瓷领域。

 

其中,佛山市松宝电子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石灰石粉、双飞粉和大理石粉为原料,先后除去原料中钡、镁和铁杂质,制出高纯氯化钙溶液,随后加入固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氢氧化钙固液混合物,恒温条件下,通入二氧化碳进行合成反应,得到碳酸钙浆料,经过滤,恒温滤干,粉碎,过筛网后得到高纯碳酸钙。

 

青岛红蝶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内容为,高纯碳酸钙1000吨/年生产线及氨回收装置。由此可知,采用的工艺是复分解法,将精制氯化钙溶液与碳酸氨混合,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铵溶液。

 

现阶段,纯度,粒径是制约产品应用的主要因素。除了少数企业之外,国内市场上的高纯碳酸钙纯度大多≤99.9%,纯度不够。主要杂质包括铁、镁、硅以及重金属等,这些杂质的存在对碳酸钙在电子陶瓷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除了纯度较低,粒度大,团聚严重,中心粒径(D50)大,分散性不好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因此,进一步提升碳酸钙的纯度和性能,满足高端领域的需求,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来源: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专利之星、佛山市松宝电子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粉体网:99.9%!电子陶瓷级高纯超细碳酸钙生产工艺!

粉体网:什么才是高纯碳酸钙?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昧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