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朱嘉教授:生于光,追随光,成为“光”


来源:中国粉体网   青黎

[导读]  朱嘉教授: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中国粉体网讯  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来控制地球温度。植树造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碳吸收方法之一,但旱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0%,植被覆盖率低,对碳汇贡献小。增加旱地植被覆盖率和生长量是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机会,但面临环境限制和水分损失等挑战。此外,即使植物在干旱环境中成功生长,也可能会降低反照率,导致当地变暖效应,抵消光合作用产生的固碳效应。因此,制定节能节水的植树造林策略至关重要,以实现旱地的可持续植物栽培和碳固存。


在这里,南京大学朱嘉教授、张永光教授和朱斌副教授共同介绍一种光合作用辐射冷却薄膜,它能降低环境空气温度,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分蒸发,并提高旱地植物的光合作用。根据作者的评估,与没有薄膜的情况相比,在全球范围内将薄膜应用于旱地植物可增加约40%的碳汇。这项工作凸显了下一代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可以解决气候变化中水-食物-能源之间的关系。相关成果以“A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ve cooling film”为题发表在《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南京大学,朱嘉教授


个人简介:


朱嘉,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科技委委员,美国光学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10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师从大牛崔屹。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博后,期间获得“中国政府优秀留学生奖”、“国际材料学会优秀研究生金奖”和“美国化学学会无机化学青年科学家” 等称号。2013年9月回到南京大学组建纳米能源研究小组,2016年入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第十六届全球35岁以下创新者榜单;201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获第二界科学探索奖(2020)、陈嘉庚青年科学家奖(2018)、美国光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7)、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2017)、杜邦青年教授奖(2016)、饶毓泰基础光学奖优秀奖(2016)、麻省理工技术评论全球青年创新人物奖(2016)等。



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迄今为止,在Nature、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Joule、PNAS、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引超过29000余次,授权专利10项, 受邀在政府,国际会议及世界著名学府做过70多场大会、特邀专题报告。担任杂志Nanophotonics的责任编辑,Advanced Photonics、Nano Research的编委。同时是4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特约审稿人。


研究方向:


纳米材料合成和表征、纳米光子学、纳米热传输能源转化与存储 (光伏、热电以及锂电池)。针对新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等国家战略需求及其交叉科学前沿,基于人工微结构设计思想,主要开展微纳结构设计与制备、基于能源材料的光学-热学性质调控,以及太阳能界面光热转换与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回忆往昔:做时间的朋友


朱嘉教授刚上大学之时,遇上一位勤奋好学的室友。于是,他也加入了“早出晚归”的行列,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在朱嘉教授看来,正是因为南大的土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这些人聚集起来,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南大学子到南大教授,辗转上万公里,历经数载春秋,朱嘉教授永葆好奇之心,不断求索前进。他明白,若要做好学术,必须要做时间的朋友,这也成为他日后学术研究的格言。


“科学和技术每前进一步都不容易,我们一步步地往前走,走到今天,还是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每当在科研中面对未知艰辛求索,在好奇心驱动下不断向前的时候,朱嘉教授明白,自己只要找准方向去努力就足够了,剩下的一切,交给时间。


直面困难、探索未知,是科研路上的常态。“在知识层面,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对于一件事情,我感到好奇,想要刨根问底,所以一步步往前探索;而在应用中,这种驱动力则是社会需求。”这,就是朱嘉教授和他的课题组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信念。“道路是曲折的,但做时间的朋友一定没错。”


学术研究:玩转材料,调控冷热


海水淡化的一种简单办法就是蒸馏。但是,自然界的水循环比较慢,因为海洋对太阳光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也就是海平面不够热,‘太冷’了。阳光下,穿黑衣服会比穿白衣服热,那么,如何给海平面穿上黑色的衣服?


朱嘉给出了技术解决方案:纳米黑金。他们创新性地将氧化铝多孔模板与金属纳米颗粒自组装技术相结合,成功设计并制备了当时世界上最黑的超宽带、高效金属吸收体——在400nm到10μm波段达到99%的光吸收效率。纳米黑金材料强大的光热转换能力,能将表层的水迅速蒸发,获得干净的蒸馏水并达到饮用水标准。在2018年,他们写Nature Energy总结了‘太阳能蒸馏器’的发展:Solar-driven interfacial evaporation。


夏天太热,恨不得穿上空调。阳光下,穿白衣服会比穿黑衣服凉快,这是因为通常呈白色的物体对辐射的反射能力强。普通衣服对可见光的反射比较好,但是有机物对中红外波段的反射还是比较少的。


朱嘉教授对辐射调控非常在行,2020年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一篇文章,他们设计并制备了聚合物纳米纤维的薄膜,能够实现选择性中红外发射,有效的阳光反射,因此具有出色的全天辐射冷却性能,在0.3–2.5 um波长范围内可实现96.3%的高反射率。


2020年5月,南京大学朱嘉教授、周林教授、祝世宁教授与北京大学马仁敏教授一起发表了一篇Nature。做的材料也是挺让人震惊的:钠膜。用来做什么用呢?——钠基等离子激元光子器件。这篇Nature结果表明,表面等离激元在Na-SiO2界面的传播长度可达200 um, 同时实现了钠基等离激元波导和纳米激光。


寄语青年: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在他眼中,做科研、与学生一同探讨学术问题,是特别享受的一件事。朱嘉教授的许多学生,毕业之后,或是走上科研岗位,或是与他一道做学术成果转化,“大家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一起在打磨,一起在探索,我觉得这是一种幸运。”


作为一名教师,朱嘉教授谈到了他对新时代青年的期许。他认为,每代人都会面对不同的挑战,都要走好自己的路。“我们身处其中,这不是我们的选择,而是客观世界在发生变化,我们只能从容应对。”朱嘉教授认为,时代变迁背景下,挑战是巨大的,要做好心理准备,做好攻坚克难的准备,不能逃避,一逃避就被动了,只能正面去扛,该是谁的责任就需要谁把事做好。


他表示,现在国际环境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心态的调整非常重要,要放弃幻想,准备斗争,在对于时代有一个清晰认知的基础上,走好新时代青年的路,“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民族复兴的愿景才能变为现实。时间不会辜负每一份努力,梦想亦不会怠慢每一个脚印。


参考来源:

1、南大青年:强国有我征程路丨朱嘉教授: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2、微算云平台:崔屹高徒,南大朱嘉,太冷太热,‘钠’就找他,一起发Nature!

3、石化研会新媒体部:朱嘉教授——南京大学

4、高分子科学前沿:他,31岁成为教授,37岁获国家杰青资助,最新成果登上Nature Sustainability!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2

作者:青黎

总阅读量:601531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