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视化技术在药物粉体研究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访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邓黎副教授


来源:中国粉体网   青黎

[导读]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邓黎副教授。

中国粉体网讯  医药粉体技术创新,赋能新型给药系统开发!中国粉体网以“从粉体技术,论制药工艺”为主题,于2025年3月13-14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第七届全国医药粉体制备及物性表征技术高峰论坛”。会议期间,我们邀请到与会专家、学者做客“对话”栏目,进行视频访谈。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邓黎副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邓黎副教授


1、中国粉体网:邓教授,制药行业常用的可视化技术有哪几种?


邓教授:可视化技术在制药行业应用比较广泛。比如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中,通常需要分析原研处方的药物和辅料的种类以及分布方式,可通过拉曼技术分析制剂,还可采用CT、X射线成像的方法判断药物中主料和辅料的分布方式,也可以采用可视化技术、光学摄影技术记录固体制剂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崩解释药行为,用来辅助、判断制剂处方的优劣。总的来说,可视化技术在药物制剂的开发中应用广泛,各种成像技术包括光学成像、拉曼成像、磁共振成像、X射线成像等,可用于分析制剂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2、中国粉体网:邓教授,在众多可视化技术中,主流的是什么?有哪些应用优势?


邓教授:在制剂研发中,各种可视化技术都有它独特的优势,比如在结构分析层面,拉曼光谱技术可能更有优势。光学的方法,比如平时所采用的长时间记录固体制剂在介质中的崩解行为,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对整个固体制剂药物崩解释放过程有一个全时段、多方位、多维度的记录,同时结合常规的溶出曲线可以给出更多的关键信息,可以辅助企业更高效地完成制剂工艺的开发和处方优化。


3、中国粉体网:邓教授,在制剂研发中,如何结合可视化技术优化药物的释放行为?


邓教授:我们主要是应用光学摄影机记录固体制剂在崩解释药过程中,有哪些特殊的可视化行为,而这些行为用传统的溶出度方法比如浆法、转篮法时观察不到。浆法、转篮法,在实验过程中有搅拌步骤,而这种搅拌可能对固体制剂内在的释药特性带来影响。一般来说,两个厂家同一方法存在一定的实验结果差异,但是可能会因为搅拌将这种差异抹平。当然,不同体内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带来体内的不等效,也可能带来体内的等效。当后期需要分析这些找问题根源时,就需要借助一些更精密的方法。我们做可视化技术时,选择静态的环境,没有任何搅拌的情况下进行。在没有外界搅拌情况下,观察到的固体制剂崩解、膨胀等变化,实际上是固体制剂内在特性的一个展现。因此,采用光学可视化的记录可以给制剂研发提供更多的维度,且可以提供一些传统方法无法捕捉到的信息。可视化技术也存在一定不足,本身在体内可能不会出现差异的两个药物,但是在可视化的展现中,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差异比较大。所以,可视化技术研究应该结合传统溶出曲线的数据,再结合各种方法来综合判断。


对企业来说,在研发初期,从更多的维度出发考虑问题,这样可以规避后期尤其是临床上的某些研究经费浪费。我们采用可视化技术来辅助固体制剂的崩解释药行为和机制的研发大概有7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很多企业找到了制剂研发中的一些关键点,协助企业优化药物处方,有利于企业高效地通过药物一致性评价,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研发经费。


4、中国粉体网:邓教授,未来可视化技术在药物粉体研究中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邓教授:中国粉体网每年都举办药物粉体相关会议很好,从我个人的角度,在粉体的研发中,我一直想去做一件事情,吸入粉雾剂空气动力学的一些行为,例如药物粉体受到气体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否用超高速的摄像机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超高速的摄像机可以记录粉体的变化行为从0.5秒到5分钟长时间的视频,那么在放慢的过程中,可以仔细观察粉体的变化趋势。第二个方面,大多数粉体粒径比较小,可能是微米级甚至是纳米级。对于微米级的颗粒,现在很多研究是基于粉体整体行为,例如粉体压缩性、溶解性等,能否借助显微技术对里面的单个颗粒变化进行分析,这个过程更加精细、微观,同样也能带给我们更多额外的信息。当然,这个技术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制剂专家、显微设备专家等一起攻关。


中国粉体网:非常感谢邓教授!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4

作者:青黎

总阅读量:737572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