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据北京大学官网6月17日消息,日前,中央批准:郝平同志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不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龚旗煌同志任北京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邱水平同志不再担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职务,另有任用。
龚旗煌
1龚旗煌简历
龚旗煌,1964年8月出生,福建省莆田市人;中共党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北京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中英联合培养)。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
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子学及光学材料器件。
龚旗煌校长主持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
2现任职务
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任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现代光学所所长;现任国际光学委员会(ICO)副主席、中国科协九届常务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任科技部“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极端光学”系统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
3科研故事
认定燕园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1979年,年仅15岁的龚旗煌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物理系。初入燕园,龚旗煌便认定了北大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一直觉得北大让我学会成长。在这里,我开始认真地考虑一些问题。因为在北大,人完全属于自己,个人的思想和理想,个人的意见和能力的发挥显得极为切实。当时我才19岁,还不敢想象离开这个精神家园我会怎么样”。
1994年,龚旗煌应邀前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做前沿科学研究员。当时,这理化学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名列前茅,加之其是日本政府直接拨款的机构,有充裕的资金用于研究。在这里,龚旗煌了解到了许多前沿科研方向,也参与了不少实验研究,可谓收获颇丰。当1995年4月他和理化学研究所的合同到期时,他收到了另外一家日本科研机构“高薪聘请”的“橄榄枝”。
然而,再次出乎所有人意料,体验过日本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的龚旗煌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选择回到燕园里那个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的实验室。“其实道理也很简单:我是中国人,去国外、去英国、日本,老板确实愿意留,也愿意提供很高的薪水,但在那里做事是在帮别人做,在帮别的国家做,缺少一个根,没有根的感觉。”
从1979年入学到1995年归国,从舞勺之年到而立之年,彼时的他已然从一株需要呵护的小苗成长为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但他深深地明白,自己的根扎在燕园里,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北大需要他,祖国需要学有所成的年轻人。一穷二白怎么了?即便前路高山耸峙,也能风卷红旗过大关!
耐心闯关 开拓一片有光的天
回到北大后,龚旗煌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的研究。他初生牛犊不畏虎,以当时国内还没有展开研究的有机非线性光学新材料为研究重点,先后提出通过电荷快速转移获得超快响应和大系数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新方法,实现了高性能超快低阈值全光开关;开拓飞秒/纳米时空高分辨光学测量,实现纳微结构超快光调控及电子态的人工调控。他带领团队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我国物理光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的研究经历逐渐让龚旗煌明白,“项目研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有耐心,要脚踏实地”。正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正是靠着这种躬身俯首、绝不认输的精神,龚旗煌及其团队披荆斩棘,大跨步走出了独特的创新之路。时至今日,龚旗煌的团队已经成长为国内外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扎根北大 "教育+科研"两手抓
如今,北京已经成为全国光子领域的顶尖科技资源汇聚地,国家奖在光电子领域共计 15 项,占全国(40 项)总数的将近 40%,与光电有关的中科院两院院士 12 位,在北京占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有很多顶尖的团队在中科院半导体所、物理所、微电子所、北大、清华、北邮等等,都是光学很强的研究力量。同时有很多国家实验室与中心,都落户北京。
龚旗煌认为,中国光子学产业进步迅速,目前已经有可以卡别人脖子的研究突破,如光学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等。但是光子行业要发展的话,需要全面从基础上来做产业提升。
现在,龚旗煌致力于整合北京的优势资源,建设世界一流光子学研发机构。而作为北大校长的他,更希望能够依托北大,为行业培养一批优秀的光子人才,在教育上畅通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本土化路径。
3学术著作
在Nature Photonics, Nature Physics, Physics Reports和PRL等发表论文700余篇,SCI他引8000余次, H因子 40。授权发明专利26项,在纳米光子学会议、非线性光学材料器件会议等国际重要系列会议作邀请报告50余次。
4科研奖项
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1997年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 曾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学会饶毓泰青年基础光学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研究成果2012年和 2014年两次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北京侨联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昧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