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代表谈中国入世六大发展机遇


来源:

    据媒体报道,近日,欧盟贸易委员的特别顾问,前欧盟委员会工业贸易署署长,中国入世谈判的欧盟代表团团长贝泽勒指出,中国正在融入世界贸易体系,入世为中国带来六大发展机遇。他的论据之一是世界银行近期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出口将占全球出口总额的47.1%(入世前为18.5%);电器出口将占9.8%(入世前为7.8%);汽车出口将占2.2%(入世前为0.7%)。
    贝泽勒表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六大发展机遇。
    1.从1948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到现在拥有144个成员的世贸组织,在海关关税、配额、非关税壁垒、商品和服务等领域,贸易自由化规则已经被广泛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可以合法地利用贸易自由化规则来进行贸易投资活动。一般来说,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货物将不再受到其他成员特殊条款的限制。如果其他成员违反贸易自由化规则,中国有权诉诸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依据世贸组织规则保护自己的权益。
     2.《多种纤维协议》将于2005年失效。作为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预计,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将增长20%,成衣出口将增长200%。
     3.欧盟将不再对鞋类、陶瓷餐具的进口实行配额管理,美国和其他一些世贸组织成员也将解除一些产品的进口配额管理制度。1999年,中国的制鞋工业累计生产34亿双鞋,占世界鞋类产品总量的40%。而且,中国将不再对进口的原材料征收高关税。中国制鞋工业应该把握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同样,中国的电器、自行车、手表和玩具行业也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4.考虑到中国的特殊情况,欧盟已经对其有关反倾销的法律进行了修订。其他世贸组织成员也将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这将有利于中国商品的出口。
     5.由于中国在入世后国内市场的开放、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银行业的现代化,投资将会大量涌入。
     6.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工作方法都将被引入中国。中国的企业将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完全有能力与国外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
      所有这些都将会,而且已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2年1~9月,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达到了44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尽管在投资等领域中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但是一切迹象表明:中国正在融入世贸组织和世界贸易体系。

贝泽勒表示,欧盟注重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十分关注双边贸易投资问题。在欧盟和亚洲国家的所有双边峰会、部长级会议或高层官员会晤中,尤其是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会谈中,贸易投资问题都是主要议题之一。欧盟的亚洲投资计划自1997年启动至今,已经成功实施了150个项目,欧盟累计拨款3000万欧元。2002年,欧盟亚洲投资计划举办了欧盟马来西亚合作伙伴洽谈会,并将于11月7~8日在北京举办欧盟中国合作伙伴洽谈会。

在过去几十年中,欧盟大部分直接投资都流向了亚洲,对日本的投资不断增长。1998年,日本吸引的欧盟投资不足10亿美元,而在1999年就增至90亿美元。1997年3月,欧洲企业在亚洲的资产总额(730亿欧元)已经占到欧盟总投资额的11%。1999年,欧盟在亚洲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940亿欧元。

2001年,不仅全世界贸易总量出现了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且世界商品产量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的首次减少。由于服务行业迅速恢复,全球国民生产总值(GDP)仅增长1%。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因此锐减:与2000年5月相比,欧盟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额下降了37%,而其他国家对欧盟的投资则下降了39%。

贝泽勒指出,中国入世对欧盟意义重大,这是因为:

1.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瑞士、和日本之后,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2.欧盟也已经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3.更为重要的是,欧盟对华贸易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顺差变为2001年接近450亿欧元的逆差,这是欧盟同任何其他国家的逆差中最大的。

4.近年来,欧盟成员国的公司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自1997年起,中国平均每年实际利用欧盟的直接投资约为45亿美元,累计利用欧盟投资达到250多亿美元。但中国的人均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还非常低,只有273美元。相比之下,泰国人均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为670美元,马来西亚为2100美元。由此可见,尽管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实际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推荐8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