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风采|化学部的十位女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中国粉体网   黑金

[导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公布的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化学部99人,其中有十位女候选院士。

中国粉体网讯  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分别有583位和655位科技工作者被确认为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公布的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化学部99人,其中有十位女候选院士。


陈春英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先后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重点专项、“纳米前沿”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现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纳米蛋白冠的分析方法及其化学生物学效应、纳米材料生物体内行为的检测方法与机制、纳米佐剂与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陈萍


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受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2008年作为特聘研究员加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储氢材料及多相催化研究10余年,开创了金属氮基化合物和金属氨基硼烷两类储氢材料体系;首次提出了正氢与负氢的作用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储氢材料的设计开发;在固相催化、加氢、脱氢反应等方面均有研究。


贺高红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主要从事膜分离过程、环保和过程工业节能改造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完成(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油化工重点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课题80余项,其中40余项在企业生产上得到实施,减排CO2超20万吨/年,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超5亿元/年,将我国炼厂气及VOCs处理技术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VOCs膜分离技术从跟跑到全球领跑作出重要贡献,对于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鲁华



现任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成员。研究方向:主要利用物理化学、结构化学、计算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蛋白质及其参与的生命过程。试图揭示蛋白质序列、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探讨生物分子作用机理,开展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设计,进行基于结构和基于系统的药物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为了开展有针对性的生物分子设计,发展新的计算设计方法与程序,模拟生物分子机制及系统规律;同时注重计算与实验的密切结合,利用实验手段定量研究生物分子作用机制并进行蛋白质、药物和生物系统设计,试图提示生物系统运行的分子机制。


李彦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的制备、修饰、表征和应用的研究。发展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方法,通过化学修饰和复合对碳纳米管进行进一步的性能调控,同时发展相应的表征技术以满足可控制备和修饰研究的需求,并探索基于碳纳米管的材料在纳电子、能源及生物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李艳梅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清华大学致理书院院长。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有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研究兴趣是翻译后修饰对多肽和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尤其是对多肽、蛋白质非正常聚集的影响,以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相关蛋白质的致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型活性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另一研究兴趣为基于糖肽及其它多肽复合物的化学合成疫苗,免疫治疗相关新型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柳红



1999年获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9月博士后出站留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和化学生物学研究。近年来紧扣“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这条主线,构建了“有机合成新方法促进药物发现”新药研究技术体系,主要针对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和泌尿系统疾病、病毒、肿瘤和自身免疫等多个重大疾病领域进行新药创制研究,发现了一批具有深入研究价值的先导化合物。围绕药物分子的优势骨架,系统开展了新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始创新、高效的合成方法体系,构建了含有7000个分子的多样性“优势骨架杂环库”。


路建美



1960年生,浙江大学博士,苏州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吸附分离新材料构建及其在化工行业液相/气相污染物分离回收与净化处理以及在特种医学防护领域的应用研究。创建了高浓度含油废水吸附回收低浓度废气吸附净化等成套技术,破解了化工吸附分离及重大污染物治理的难题。


潘秀莲



博士,瑞安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基础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主要致力于碳基纳米材料和氧化物在能源转化过程中的催化作用基础,包括合成气化学、甲烷催化转化、乙炔氢氯化制氯乙烯的无汞催化过程、温和条件合成氨等。和团队一起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国际上提出了碳纳米管催化协同限域效应的新概念,创建了合成气直接转化制低碳烯烃的新催化过程,发明了乙炔氢氯化非金属催化剂等,申请和授权多项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


田阳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和特长:电分析化学、荧光成像、分子探针、活体分析。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活性氧及氧化应激过程的分析化学研究。活性氧调节诸多生理过程和生化反应,当活性氧的产生与生命体抗氧化系统发生不平衡时导致氧化应激,造成生物大分子、细胞等的氧化损伤,诱发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其中涉及到多种化学物种如活性氧,神经递质、环境pH及参与氧化损伤的部分金属离子。建立这些物种原位、实时、活体的分析方法,对于深入理解氧化应激的分子机制,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清华大学、中国药科大学、苏州大学、中国化学会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4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217441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