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微囊化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粉体网   青黎

[导读]  微囊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实用技术,深入到医药,食品等领域,改变着传统的产品形式,让人们享受新型技术带来的高效,舒适和便捷。药物微囊化对于提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微囊的制备方法及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中国粉体网讯 


【摘要】:微囊作为一种高新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实用技术,深入到医药,食品等领域,改变着传统的产品形式,让人们享受新型技术带来的高效,舒适和便捷。药物微囊化对于提高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微囊的制备方法及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囊化;中药制剂;微粒;微囊剂


1 前言


微囊化技术(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是指利用合适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为载体,把固体、液体或气体材料包覆在一层半透膜中形成微粒分散系统的技术,形成的微粒属于基质型骨架微粒,称作微胶囊(microcapsule,简称MC)[1]。微囊一般直径为1~1000μm,其中,小于1μm的颗粒称为纳米微胶(Nanocapsules),也称毫微囊。大于100μm颗粒称为大胶囊。包在微囊内部的物质称作芯材。囊芯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微囊外部由成膜材料形成的包覆膜,主要以聚乳酸、明胶、淀粉、壳聚糖等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成称为囊材[2]


目前,微囊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及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在医药化工领域,微囊化技术可将多种水溶性物质如蛋白、酶、维生素、纳米微粒及各种药物自发包埋在微囊内,并使包埋的物质能够以可控的速率释放[3]。在食品加工领域,微囊化技术可显著提高益生菌在加工过程中的存活数量,从而增强了酸乳及酸乳制品、果汁和风味面包等的保健功能[4-5];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微囊化技术可用于生产兽用口服疫苗,刺激动物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应答[6]


2 微囊的制备方法[7]


根据载体材料的性质、微球释药性能以及临床给药途径的不同,微囊的制备方法也分别不同。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溶剂蒸发法、乳化—化学交联固化法、喷雾干燥法、相分离法等等[8]


2.1 乳化—化学交联固化法


乳化—化学交联固化法是将药物与载体溶液混合,将其分散在互不相溶的介质中,利用带有氨基的高分子材料易与其它化合物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在交联剂的作用下交联制得微囊,材料中含有的氨基和交联剂中的醛基发生缩合而使微囊固化。常用囊材有明胶、壳聚糖和蛋白类等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材料,交联剂主要用戊二醛、甲醛等。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的微囊为球形,结构致密,具有很好的载药量。


2.2 溶剂蒸发法


溶剂蒸发法又称液中干燥法,是将药物的水溶液加入含有囊材材料和与水不相溶的溶剂中,在乳化剂的作用下,经过高速搅拌或超声乳化,形成乳化液,再利用升温、减压抽提或连续搅拌等方法,蒸发除去其中有机溶剂,再经过洗涤、离心和冷冻干燥等过程制成药物微囊。根据乳液体系的不同,该方法又可分为水包油或油包油两种方法。常用于聚乳酸(PLA)、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等微囊的制备工艺。


2.3 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是将待包埋药物分散在可降解的生物材料的溶液中,用喷雾法将此混合液喷入到热气流中,产生的液滴在短暂的热空气冲击下干燥固化形成微囊。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囊具有良好的包封率和稳定性,已用于白蛋白、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制取。


2.4相分离法


相分离法是通过将高分子材料溶解在不相溶的两种溶液中,利用材料分别在两种溶液中的不同溶解度制备微球,再通过过滤、冷冻干燥等方法得到微囊。相分离法还可通过改变温度、pH值等能引起相分离的聚合物来实现。


3微囊化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9]


中药制剂的研究已从传统制剂的丸、散、膏、丹进入到中药滴丸、气雾剂、微囊剂等现代新剂型,而将微囊化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可以使其具有缓释或靶向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剂量和在非靶部位的毒性,从而大大提高了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3.1中药单体化合物的微囊化制剂


3.1.1靶向微囊制剂


靶向微囊制剂是以微囊为药物载体,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部位,提高药效的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目前,中药靶向微囊制剂主要包括磁靶向制剂和动脉栓塞性微囊/微球等。


磁靶向微囊是通过在微囊中加入磁导向物质,在外磁场的引导下使微囊浓集于靶区,实现靶向给药。例如,从百合科植物丽江山慈菇中分离得到的秋水仙碱在临床上对乳腺癌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对消化道、肝、肾、骨髓等有较大毒性。


动脉栓塞微囊/微球是通过动脉插管将微囊输送到靶部位,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并在病变部位集中释药,从而发挥栓塞和化疗的双重作用。


3.1.2缓释微囊制剂


中药缓释微囊可以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从而减轻药物毒副作用,特别适合于那些活性强、毒性大或用于慢性疾病治疗的中药。例如,卞丽红等[10]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海藻酸为载体材料,将抗肿瘤作用明显但毒副作用大的紫杉醇制成缓释微囊,该制剂体外释药速度平稳,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抑瘤效果。


3.2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物的微囊制剂


随着中药的提取、分离和精制技术不断完善,许多单味中药已经可以获得组成和药效都比较明确的有效成分提取物,这使得运用微囊化技术研制该类中药的微囊制剂成为可能。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冬中的总皂苷治疗冠心病非常有效,但麦冬皂苷对胃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易引起胃黏膜充血、炎症等不良反应。为降低麦冬皂苷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冯怡等[11]以丙烯酸树脂Ⅰ为囊材、喷雾干燥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囊,使药物在胃中不释放,进入肠道后在特定的pH环境下释放麦冬皂苷,从而在最大程度地发挥药效的同时降低其毒副作用。


3.3中药复方的微囊制剂


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非常复杂,发挥疗效的机制也不甚明确,因而在载体材料选择、处方设计、质量监控指标和方法的建立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困难。现阶段主要选择药味较少、作用显著、质量可控的中药复方开展微囊制剂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是经典名方,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临床上主要用于败血症、肺炎等疾病的治疗。但该汤剂口味苦对胃黏膜有刺激性,服用时易引起呕吐,进而影响药效。为克服这一缺点,韩云龙等[12]将其制成肠溶微囊,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4结语


中药微囊剂由于具有缓控释、靶向性、制剂稳定、服用量小且对囊心物要求不高等独特优点,尤其适用于那些处方少而精且含有挥发性成分、毒性成分、刺激性成分、不稳定成分中药的中药制剂,该剂型符合中药剂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必将是今后中药制剂发展的方向。虽然对中药微囊剂的研究尚有不少难点诸如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微囊成型工艺稳定性差,其质量监控和评价方法难以建立等需要突破,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中药新剂型新技术研究的深入,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包合技术的进步,微囊化制剂在中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易志刚,龚嫒.微球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08,37(8):735

[2]张瑶,李保国,刘荣,中药活性成分微胶囊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4),279.

[3]GeorgeM,AbrahamTE.Polyionichydrocolloidsfortheintestinaldeliveryofproteindrugs:

alginateandchitosan:areview[J].JControlRelease,2006,114(1):1-14.

[4]SeyedainArdabiliM,SharifanA,TarziBG.Theproductionofsynbioticbreadby

microencapsulation[J].FoodTechnolBiotechnol,2016,54(1):52-59.

[5]孙玉章,崔栩等.益生菌微囊化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8,39(7):86-89

[6]夏瑞阳,徐新龙,董明娣,等.微囊化大肠杆菌口服灭活疫苗对大鼠免疫效果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7,48(2):307-315.

[7]刘成柏.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及药物微囊化研究[D].吉林大学

[8]易志刚,龚嫒.微球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山西医药杂志,2008,37(8):735

[9]贾宁,仇锦春等.微囊化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431-432.

[10]卞丽红,王洪权等.紫衫醇/海藻酸钠微囊/微球的缓释及抑瘤作用研究[J].军事医学院院刊,2005,20(2):152.

[11]冯怡,沈阳岚等.麦冬皂苷肠溶微囊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研究[J].中成药,2004,26(8):611.

[12]韩云龙,刘金荣等.滴注法制备黄连解毒汤肠溶微囊[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22(3):30.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9

作者:青黎

总阅读量:510594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