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伉俪的“半导体人生”——王圩、吴德馨


来源:中国粉体网   茜茜

[导读]  舒婷的这首《致橡树》用来形容携手奋进,为半导体科研事业付出了一辈子心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圩、吴德馨这对院士伉俪再适合不过了。从参加工作到今天,历经近60年风雨,他们始终把为祖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作为奋斗的目标。

中国粉体网讯


【前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舒婷的这首《致橡树》用来形容携手奋进,为半导体科研事业付出了一辈子心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圩、吴德馨这对院士伉俪再适合不过了。从参加工作到今天,历经近60年风雨,他们始终把为祖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奉献力量作为奋斗的目标。


 

2015年金婚纪念日留影


王圩院士


王圩,男,1937年12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

■1960年,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1987年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访问研究一年。

■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2005年,负责在研的项目是:国家“973”项目:“新型量子阱功能材料和器件”。

■2002年—2004年,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光网络用光放大器、电吸收调制器和模斑转换器串接集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吴德馨院士


吴德馨,女,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专家,1936年12月20日生于河北乐亭,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研究员。


■1936年12月20日,生于河北乐亭。

■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工程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2年被国家科委聘为“深亚微米结构器件和介观物理”项目首席科学家。 


吴德馨院士从事砷化镓微波集成电路和光电模块的研究,曾获国家和中科院一等奖3项。


相遇——经常交流慢慢就有了好印象


1956年国家开始编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对当时国家新技术发展的“四项紧急措施”——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要求相关部门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进行人员培养和科技攻关。由此,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成立,1960年,在研究室为基础,扩大为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上世纪60年代初,同为半导体专业的王圩(1960年毕业)、吴德馨(1961年毕业)先后毕业分配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据两位院士在一次采访中透露。


王圩:相识是很自然的过程。我们毕业之后都被分配到了半导体研究所。她在器件室,做硅的器件,晶体管之类。我在林兰英先生领导下的材料室,最初来到所里是做硅单晶。他们需要硅单晶作为基片来做晶体管。她就总要到我们组里来要材料,这样就认识了。


吴德馨:是,材料有了问题还得找他们研究改进,经常交流慢慢就有了好的印象。


 

1967年  年轻时期的他们


相互扶持与理解


王圩:生活上没得说,就是相互扶持。那时候搞研究也是加班加点,老人又年纪大了,家庭负担比较重,孩子不到一岁就送了全托。


研究上,我做光电子,她做微电子,有很多地方可以互相交流。比如她现在做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有些就跟我们原来做的通信光电子器件差不多。所以我们会经常交流,我会给她提很多意见,在研究上互通有无。在家里也经常聊,有共同语言,能说一块去。


吴德馨:就是互相支持吧。我忙了,他就负责家里的事,他忙了,就是我负责家里的事,互相理解。我当年做存储器的时候,有时候就睡在实验室地板上,不回家,孩子都是他管。


那一年他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我在109厂做引进的进口设备验收工作,自己带着两个孩子。每天早上来,晚上九点多才能回家,两个孩子只能在外面小摊上买点吃的。我回不了家,也没有电话没法通知孩子,也没汽车,要倒3次公交车才能到家,孩子就在大门口台阶上等。所以做完了4K,验收完了真是全家欢呼。


两位院士的研究工作


据吴德馨院士讲述,最开始她在王守觉先生领导下负责做硅平面型高速开关晶体管,做出来之后开关速度、阈值电压等指标跟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差不多,后来推广到了109厂(我国第一个半导体器件生产厂),又推广到全国。后来这个器件用到了“两弹一星”用的计算机——109乙机上。


■1975年,半导体所开始做大规模集成电路,他们做出4K位的动态存储器,后来相继做出来16K位、64K位的动态随机存储器。


■1980年代末期,自主开发成功了3微米的CMOSLSI全套工艺技术,用于专用电路的制造。从3微米,到2微米、1微米,再到0.8微米……这么一直做下来。


■1990年代,独立自主开发出了全套的0.8微米CMOS工艺,并应用于实用电路的开发。


此外,他们还研究开发以砷化镓为基底的化合物半导体器件、电路。


经过不断努力,他们还做出了0.1微米砷化镓/铝镓砷异质结高迁移率场效应晶体管,截止频率达89GHZ;研究成功了砷化镓/铟镓磷异质结双极型晶体管(HBT),截止频率达92GHZ;还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了全功能砷化镓/铟镓磷HBT 10Gpbs光纤通信光发射驱动电路等等。与此同时,他们利用MEMS结构实现了激光器和光纤的无源耦合,成功做出了工作速度达2.5Gpbs的光发射模块;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


王圩院士说:“我最初做硅材料,研究硅单晶,后来根据国家需要开始做Ⅲ-Ⅴ族化合物,做外延研究,就是研究在一个衬底上做几个微米的Ⅲ-Ⅴ族化合物薄膜,后来又在这个基础上做扩散p/n结化合物激光器。我一开始是在材料室,只做材料,但做的过程中发现激光器的结构和材料的生长是分不开的,在材料生长的过程中就把一部分器件结构长出来了,所以既要懂材料,又要懂器件设计,两者密不可分,还是放在一起比较好,于是我就调到器件室了,又做材料又做器件。”


■1979年底,及时地开展了InP基长波长激光器的研究工作,成立了由彭怀德负责的1.3微米激光器研究组和由我负责的1.55微米激光器研究组。


■1981年,率先在国内得到了室内连续工作的1.55微米激光器。


■开发出一种在高频调制下仍然可以单模工作的动态单模(DSM)激光器作为光信号源。


■1988年底,研制出了国内首批1.55微米动态单频分布反馈(DFB)激光器,解决了国内发展第三代长途干线大容量光纤通信的急需。


资料来源:

■为了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德馨、王圩

■百度百科

推荐5

作者:茜茜

总阅读量:448521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