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土生土长”的李亚栋院士


来源:中国粉体网   橙子

[导读]  他“土生土长”,在“出国热”的年代却没有过留洋学习的经历;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纳米科学领域,10多年不懈努力结出了今天的累累硕果;他就是纳米科学领域一位贡献卓著、成就瞩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

中国粉体网讯  他“土生土长”,在“出国热”的年代却没有过留洋学习的经历;他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纳米科学领域,10多年不懈努力结出了今天的累累硕果;他就是纳米科学领域一位贡献卓著、成就瞩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



人物经历


1964年11月,李亚栋院士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

1986年7月,获得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

1991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硕士研究生;

1998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1991年7月至1996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任助教、讲师;

1996年9月至1999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任讲师、副教授;

1998年11月,首批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

1999年3月,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获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1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硕果累累,勇攀高峰


李亚栋院士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研究,包括单分散纳米晶可控合成与组装、一维纳米材料制备与形成机理、贵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复合物及其催化应用等。


1999年,李亚栋院士调任清华化学系任教,并带领科研团队凭借敏锐的国际化视野锁定纳米科学领域这一前沿方向,在无机纳米材料合成领域艰苦探索,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他提出了纳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调控机制,实现了不同类型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提出金属间化合物、合金表观电负性概念及其计算经验公式,建立了比传统高温合成金属间化合物、合金材料低400-500度的低温合成方法……


在李院士的研究成果中,最著名的研究当属他于2005年发表在Nature上的工作A general strategy for nanocrystal synthesis,即《纳米晶体的通用合成策略》。李亚栋教授通过纳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调控机制,实现了不同类型纳米晶的可控制备,包括贵金属、磁性材料、半导体等材料,都可以通过这一种方法制备得到。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入选“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剑桥大学学者埃姆斯利对该工作作出了高度赞扬,认为这项工作为纳米材料的合成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10多年间,李亚栋院士和团队成员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艰苦努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10余年的不懈努力结出了今天的累累硕果,也更坚定了他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的决心。在李亚栋院士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属于科学的梦想。


40岁以前,以关注所在领域的重大问题、挑战前沿领域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40岁以后,开始挑战“自己的方向”,做“自己的问题”,开拓“自己的领域”。这是李亚栋院士对自己的期许,是一名根植祖国、放眼世界的科学家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执着信念。


桃李天下,春晖四方


李亚栋院士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教学方面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他一边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工作,一边坚持为化学系一年级的本科生开设最基础的无机化学等课程,将自己对于化学的感悟和思考尽可能的传授给学子。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主张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逐步磨练自己,一旦时机成熟,自然会水到渠成。

 



李院士的学生曾连续三年在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的评选中排名前两位,先后有10余名优秀学生被哈佛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名校录取,研究能力被国际同行所认可。截至2017年,他已先后培养博士生、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30余名,1人获国际“IUPAC青年化学家奖”(2005年),4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提名),6人已获得“中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人获“优秀青年基金”、或“青千”等人才称号。这些骄人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李亚栋院士对学生的悉心指导。


参考资料:

李亚栋:大胸怀做大事业

诠释大咖:“土博士”出生的李亚栋院士

(粉体网编辑整理/橙子)




推荐1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