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在材料加工、化工生产等领域,偶联剂、交联剂、分散剂是三类常用助剂,它们的功能各异,却都对材料性能有着关键影响。以下从定义、主要特点、典型类型及核心区别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偶联剂
偶联剂是一类能在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界面上起到 “桥梁” 作用的化学物质,就像连接无机与有机世界的 “外交官”,其核心功能是改善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力,从而提升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主要特点:
双亲结构:分子中通常含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官能团,一端为亲无机基团(如硅氧键、钛氧键等),能与无机材料(如玻璃、陶瓷、金属、填料等)表面的羟基、羧基等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另一端为亲有机基团(如氨基、环氧基、乙烯基等),可与有机材料(如塑料、橡胶、树脂等)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相容。
增强界面结合:通过在界面形成化学键或强物理作用,消除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因极性差异导致的界面 “鸿沟”,减少界面缺陷,使应力能在界面有效传递。
提升材料性能:能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弯曲强度等;同时可改善材料的耐水性、耐腐蚀性、耐热性及加工流动性。
用量少但效果显著:在复合材料中通常只需添加 0.1% - 5%(相对于无机填料用量),就能明显改善界面性能。
典型类型:
硅烷偶联剂:如 KH550(γ- 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常用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涂料、胶粘剂中,亲无机端为硅氧烷,可与无机材料表面羟基反应,亲有机端氨基能与环氧树脂、聚氨酯等反应。
钛酸酯偶联剂:如异丙基三硬脂酰基钛酸酯,适用于碳酸钙、滑石粉等填料与聚烯烃的复合,能降低体系黏度,提高填充量。
交联剂
交联剂是能使线性高分子链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物质,如同构建材料强度的 “建筑师”,其作用是改变高分子材料的分子结构,从而优化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主要特点:
多官能团结构:分子中至少含有两个可反应的官能团(如双键、环氧基、异氰酸酯基、过氧基等),能与高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如羟基、氨基、双键等)发生化学反应。
改变分子形态:将线性或支链型高分子转化为网状结构,使材料从热塑性变为热固性(部分交联程度较低的仍为热塑性,但性能已改变)。
优化材料性能:显著提高材料的耐热性(如玻璃化温度升高)、耐溶剂性(不溶于溶剂)、机械强度(如硬度、弹性模量提升),同时降低材料的蠕变和收缩率。
反应条件特定:不同交联剂需在特定条件(如温度、压力、光照、催化剂等)下引发交联反应,例如过氧化物交联剂需加热分解产生自由基,硫磺交联需在促进剂存在下进行。
典型类型:
硫磺及含硫化合物:主要用于橡胶交联(硫化),通过形成硫桥连接橡胶分子链,赋予橡胶弹性和耐磨性。
过氧化物:如过氧化二异丙苯(DCP),适用于聚乙烯、乙丙橡胶等的交联,通过分解产生的自由基使高分子链发生交联。
异氰酸酯:如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常用于聚氨酯的交联,与羟基反应形成脲键,使聚氨酯从预聚体固化为弹性体或硬泡。
分散剂
分散剂是能促进固体颗粒在液体介质中均匀分散,并防止其重新团聚的化学物质,相当于调和颗粒抱团打架的 “调和员”,其核心作用是维持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主要特点:
表面活性:分子中含有亲液基团(与分散介质相容)和亲固基团(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能降低固体颗粒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界面张力。
稳定分散体系:通过两种机制实现分散稳定:一是亲固基团吸附在颗粒表面,亲液基团伸向分散介质,形成电荷层(离子型分散剂),利用电荷排斥阻止颗粒团聚;二是亲液基团形成空间位阻层(非离子型分散剂),阻碍颗粒相互靠近。
改善加工性能:能降低分散体系的黏度,提高流动性,便于搅拌、输送、涂覆等加工操作;同时使颗粒分布更均匀,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的性能缺陷。
适用范围广:可用于颜料、填料、纳米颗粒等在水、有机溶剂、树脂等介质中的分散,如涂料、油墨、陶瓷浆料、化妆品等领域。
典型类型:
离子型分散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阴离子型),常用于水性体系中颜料的分散,通过产生负电荷使颗粒相互排斥。
非离子型分散剂:如聚氧乙烯醚类,适用于非水体系或对离子敏感的体系,通过空间位阻稳定分散。
高分子分散剂:如聚羧酸酯盐,分子量大,吸附能力强,空间位阻效应显著,适用于高浓度、细颗粒的分散。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这三类助剂虽都用于材料改性,但作用机制和目标效果差异显著,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