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这样一支深耕辐射化学与材料领域的研究团队——辐射化学与材料课题组。他们以辐射技术为钥匙,在功能材料、能源催化、核燃料循环等前沿领域不断探索,用扎实的科研实力书写着创新篇章。
多元研究方向:辐射技术跨界赋能多领域
课题组的研究版图横跨多个关键领域,每一项探索都瞄准行业痛点与科技前沿: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团队专注于通过辐射合成技术制备高分子凝胶、微球及膜材料。这些材料并非普通的高分子,它们被赋予了独特性能,能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里提升能量存储效率,在钒液流电池中稳定运行,还能精准分离锂同位素、吸附铬和铼等重金属离子,为新能源与环保领域提供硬核解决方案。
纳米材料的辐射制备则聚焦于石墨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等"明星材料"。利用辐射技术制备的纳米材料,性能更优、功能更新,在超级电容器和催化剂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为能源转化与高效催化带来突破性进展。
在核燃料循环辐射化学领域,团队深入研究先进核燃料循环中分离试剂的辐射化学,尤其关注次锕系/镧系萃取体系和基于功能离子液体的新型萃取分离体系的辐射效应。这项研究直接关系到核燃料循环的高效与安全,是保障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
随着核能应用的拓展和太空探索的深入,辐射环境下的材料研究愈发重要。课题组聚焦核辐射场及太空辐射环境中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辐射效应,致力于研发耐辐射稳定性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为极端环境下的材料应用保驾护航。
丰硕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的跨越
多年来,课题组在科研道路上硕果累累。学术成果方面,团队每年发表10-20篇论文,频繁登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让中国科研声音响彻全球;同时每年申请2-3项专利,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技术动力。
在国家级项目中,课题组同样表现亮眼。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MXene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辐射合成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为新型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开辟新路径;乏燃料后处理专项则聚焦“新型萃取剂α辐照稳定性及质量评价研究”等关键课题,为核燃料后处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实力研究团队:深耕领域的科研力量
这支优秀的团队背后,是一群深耕辐射化学与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者。
课题组组长翟茂林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和辐射化学。他拥有丰富的学术经历,1990年获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学士,199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硕士,199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曾在日本原子能研究所、东京大学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在教学上,他主讲《化工基础》《高分子辐射化学》等课程,还参与编写多部专著与教材。其研究领域广泛,涵盖功能高分子材料辐射合成、纳米复合材料辐射制备等多个方向,同时担任多项学术兼职,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彭静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化学、辐射化学与材料。她担任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应用分会常务理事等多项学术职务,研究兴趣集中在核燃料循环及高放废液分离中的辐射化学,以及功能化高分子材料或纳米复合材料的辐射合成与应用,为领域发展贡献力量。
王月全职博士后,20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并获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与放射性核素的分离研究,为团队注入新鲜科研活力。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辐射化学与材料课题组,以多元的研究方向、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强大的团队力量,在辐射化学与材料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相信在未来,他们将继续用创新思维与扎实行动,为辐射化学与材料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北大智慧。
参考来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九思)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