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奥密克戎,中药熊胆粉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中国粉体网   青黎

[导读]  熊胆作为我国名贵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宝贵的临床使用经验,是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中药品种。

中国粉体网讯  12月12日,上海凯宝发布异动公告称,近日,公司产品痰热清胶囊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被列为成人治疗方案推荐用药。公司产品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胶囊和熊胆滴丸中均含有原材料熊胆粉,所用熊胆粉来自于原材料供应商。公司关注到“Nature”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显示熊去氧胆酸可以用于预防新冠感染。



(图片来源:pixabay)


熊胆粉


熊胆粉为熊科动物黑熊经胆囊引流术后的胆汁干燥品,具有清热解毒、平肝明目、杀虫止血等功效,属于我国传统珍稀药材,在许多古方中均有应用,临床多用于治疗肝胆、眼科疾病等。熊胆粉主要成分为胆汁酸类,包括结合型胆汁酸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游离型胆汁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以及少量的胆酸和去氧胆酸。非胆汁酸类成分包括胆固醇类、氨基酸类、胆色素类、蛋白质和多肽类,以及少量的微量金属元素。


熊胆粉的现代发展


1、引流取胆技术的发展


目前,国内大型养熊场已普遍掌握黑熊自体造瘘无管胆汁引流技术。熊自体造瘘无管胆汁引流技术完全摆脱了笼养、铁背心、留存管等对黑熊身心残害的生产方式,已实现标准化及产业化。引流采集的熊胆汁需要进一步处理、加工制成熊胆粉,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澄清、除杂、干燥三个步骤。首先,熊胆汁在4~10℃静置澄清;然后,采用离心、过滤或大孔吸附树脂等方法进行吸附处理,得到水溶性熊胆汁;最后,采用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等方法,制备获得熊胆粉。


2、单体药物替代熊胆粉


目前以熊胆为基础的化学药主要以胆汁酸类成分为主,且相关产品专利大量被国外企业获取。国内申请人从1998年开始逐渐增加,直到在2007年,国内申请人才成为国内熊去氧胆酸相关专利申请的主体,并且多以企业为主。国内熊去氧胆酸的相关行业及领域的优势企业应加强合作,在专利技术的研发、专利成本、药品市场等方面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地位,同时应对国外申请人的专利技术做到积极借鉴并吸收创新,加强对中药的成分分析及药理分析,促进中医药的科学发展。


3、人工熊胆粉


目前人工熊胆粉常采用化学复配和生物转化等方法。化学复配法是通过合成熊胆的化学成分,按照比例重新复配成的混合物,化学复配熊胆粉比单体化合物更接近于熊胆成分。生物转化法包括酶催化法和微生物转化法。随着人工熊胆粉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人工熊胆粉的化学成分与熊胆粉的主要成分已十分接近。人工熊胆粉在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的含量以及利胆、镇静等药理作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传统熊胆的水平。


4、熊胆粉临床应用前景


文献报道熊胆粉的药理作用大多与胆汁酸类成分有关,具有保肝、利胆、溶胆结石、抗癌、保护肾脏、保护心脑组织、保护神经、镇咳、平喘、祛痰、治疗眼病、调节肠道功能、调节血糖等药理作用。目前熊胆粉有些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其非胆汁酸类成分有关,虽然胆色素、蛋白质、氨基酸类等成分的含量相对较少,但也发挥了一定的药理作用,熊胆中大分子蛋白类成分表现出极强的抗丙型肝炎病毒作用。随着对非胆汁酸类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熊胆粉的临床应用将进一步扩大。


小结:


熊胆作为我国名贵中药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宝贵的临床使用经验,是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中药品种。为更好地发挥熊胆粉及其复方的药理作用,对天然熊胆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药理作用和化学组成研究,阐明其作用机制,是正确使用和管理天然熊胆的前提。加快开展人工熊胆的研究,从化学组成、药理作用、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等方面开展全面评价,逐步替代天然熊胆,是熊胆粉及其复方发展的必然需求。


参考来源:

金融界.上海凯宝:公司产品痰热清胶囊等均含有原材料熊胆粉

李新月,苏芳芳等.中药熊胆资源发展历程与展望

王佳婧,郑勇凤等.熊胆粉的药理作用与新剂型研究进展

闫广利,孙晖等.熊胆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0

作者:青黎

总阅读量:6523068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