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本院士|交叉学科——优秀科学家紧密合作出的“交响乐”


来源:中国粉体网   茜茜

[导读]  今年4月19日,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宣布第二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奖者,获奖者就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院士。

中国粉体网讯


院士简介


朱道本,1942年8月出生于上海,有机化学家、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重点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65年朱道本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

1968年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工业系研究生毕业;

199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所长,兼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固体开发实验室主任;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至2007年);

200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2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201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科研成果奖励




学术论著




荣获第二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


今年4月19日,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宣布第二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奖者,获奖者就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朱道本院士。


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是中国化学会面向中国化学工作者设立的最高奖项,授予长期致力于我国化学科研事业,成绩显著、贡献巨大,以及(或者)为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资深化学家。朱道本院士历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等职务,为中国化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国化学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交叉学科——优秀科学家紧密合作出的“交响乐”


化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已经历经数百年,并逐渐发展,已经建立了完备又严密的研究体系,发展出无机、有机、物化、分析、高分子等多个二级学科。当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横空出世,化学学科的研究之路才刚刚开始。


2019年5月中旬,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为举办“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科研人员在园区内布置了一栋楼那么大的元素周期表。


化学所科研人员布置了一栋楼那么大的元素周期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供图


化学作为创造物质的学科,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展示了基础科学与应用的强大结合能力。


上世纪90年代末,化学所时任所长朱道本提出了”分子学科”。“好的应用固然重要,但我们仍然应当坚持化学是一门科学”朱道本说。


他请所里文献情报室研究人员查询,到底有没有“分子科学”这个概念,世界上有没有化学家在开展“分子科学”研究。


当时,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科学家预见到,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一定是属于交叉学科的。朱道本更愿意用“交响乐”来形容学科交叉,指的是优秀科学家在一起紧密合作,演奏出比独奏更美妙的乐曲。


探究化学键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本质进而创造新分子、构建新的分子功能体系——“分子科学”概念和基本任务首次在中国化学界提出。


化学所继1994年成为科技部和中科院基础性研究改革试点单位后,又在1999年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启动“分子科学中心”建设。


作为我国“分子科学”研究的发源地,化学所围绕分子科学布局的蓝图就此展开。于2003年与北京大学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并于2017年共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2014年8月,中科院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化学所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


我国分子科学发展的4点建议


朱道本院士为“科学展望”专题撰写了《我国分子科学的发展展望》一文。他在《我国分子科学的发展展望》一文中,介绍了4点建议。


1.重视剖析分子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历史趋势

2.科学引导,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科研环境

3.重视支撑条件的自主化能力建设

4.培养国际顶尖的战略科学家


给青年人的科研寄语


朱道本院士心系祖国,致力于科研工作,为科研工作呕心沥血,对于青年研究工作者他也有自己的一份寄语:“青年人做科学研究,要善于抓住方向,善于发现机遇,普于协同合作、善于厚积薄发、善于掌握辩证、善于做交叉研究、善于师法自然”。


资料来源:

中国化学会澎湃号.朱道本院士荣获第二届中国化学会终身成就奖

科学出版社.朱道本院士:推动我国分子科学发展的4点建议|2020科学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报.“化”育万物

百度百科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茜茜)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请告知删除!

推荐6

作者:茜茜

总阅读量:447833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