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英芳华 以身垂范——柴之芳院士


来源:中国粉体网   江岸

[导读]  为了推动我国泛燃料循环后处理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来,柴之芳院士一直呕心沥血奔走呼吁,联合相关专家学者走访调研、深入到科研和企业一线,从国家能源建设的稳定发展出发不断地建言献策。

心系国家 忧心未来


“2004年,我们撰写了一个报告,其中讲到我国的乏燃料处理比印度还落后,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震惊。”中科院院士柴之芳说。


核能,既可作为有潜力的能源也可被用来制造毁灭的武器。一直以来,面对核能的开发利用,人们都是慎之又慎,有的人甚至“谈‘核’色变”。核燃料在反应堆内燃烧过后会产生乏燃料,经过一定的时间需从反应堆内卸出。乏燃料并非核废料,其中仍有95%的铀元素没有燃烧,同时还产生新核素,如1%钚和4%其他核素。


乏燃料具有很强的放射性,如果处置不当将引发难以估量的灾难。到2020年,我国预计建成5800万千瓦核反应堆机组,每年产生的乏燃料超过1000吨,乏燃料累计总量约1万吨。


对于这个泛燃料的处理,国际上有两种办法:一是永久禁锢在地下,二是“招安”部分可用之才。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环境容量有限,把问题留给后代既不负责也不现实。因此,核燃料循环后处理便成为决定我国核能利用的关键所在。


截至2016年,全球主要的核国家都有乏燃料处理装置,包括法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早在十几年前就建成了3个百吨级的处理厂,而我国仅有甘肃一个50吨级的处理厂,远远无法满足商业核电站的乏燃料处理需求。”


为了推动我国泛燃料循环后处理的建设和发展,多年来,柴之芳院士一直呕心沥血奔走呼吁,联合相关专家学者走访调研、深入到科研和企业一线,从国家能源建设的稳定发展出发不断地建言献策。


潜心科研 勇于担当


“科学研究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和改造世界为目的, 具有强烈探索性和原创性。从社会分工讲, 科学研究是一项公益事业,从事这项公益事业的科学家应当清醒认识到, 我们只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的一切科研工作都得益于广大纳税人的支持。因此,我们的科研成果也必须回报社会, 回报人类。”


柴之芳院士曾经这样勉励广大科研人员:“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应当具备如下品质:(1) 有思想;(2)有爱心;(3)有品味;(4)有担当;(5)有奉献。此外,更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学会善待师长,善待同行,善待后辈,善待科学。”


在谈到科研事业时,他说:“科学是实在的,质朴的。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更容不得任何造假和虚构。我们要鄙弃不求甚解的学风,提倡实事求是,与实俱进。我们不要被纷纷扰扰的外部世界所迷惑,不为众多的百人、千人、万人等头衔所动。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要安心、要清净、要踏实。每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期望出成果,出具有重大原创性的成果。或者希望自己的成果能造福人类, 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做贡献。”


为了勉励后进,鼓励更多青年科研工作者勇于投身科研事业,柴之芳院士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为青年科研人才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他指出新一代的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探索中应坚持4项基本的原则:

  • (1)研究工作应以科学为基础,以目标为导向。选择的研究方向最好是处于重大科学问题探索和国家重大需求的交汇点上。

  • (2)创新性和想象力。科学的本质就是与众不同。如果说知识代表着过去,想象力则代表着未来,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科学的未来。

  •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先进的仪器和方法, 是无法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我国的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国外仪器的情况现在虽然正在改变,但仍十分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攀登科学顶峰一个瓶颈。我们必须研制性能优良的仪器, 才有可能发现新的科学现象。

  • (4)交叉学科是创新的源泉。当前的科学发展态势是学科界限逐渐淡化,学科相互融合。新的生长点往往产生于学科的交叉点中。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是我国科学研究领跑国际的关键所在,青年人不应拘束于现在的学科框架,应该勇敢的走出去。


人物简介




柴之芳,1942年9月出生,中科院院士,籍贯浙江省宁波鄞县,出生于上海。 1964毕业于复旦大学放射化学专业。1980-1982获洪堡基金资助,在德国科隆大学从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其后,曾在美国Purdue大学、法国Strassburg*研究中心、荷兰Delft大学、 ECN能源研究中心、东京都立大学等地短期工作。长期致力于技术和分析方法学的发展,并将其应用于一些交叉学科中,在若干重要元素的分子-中子活化分析、铂族元素丰度特征、金属组学、环境毒理学和纳米安全性、*爆炸现场快中子谱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现从事放射医学、极端环境能源化学和纳米生物效应研究,负责和组织了多项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包括Nature及其子刊 , Chem Soc Rev,PNAS,JACS,Nano Lett等,中文著作8本,英文5本,在国际重要会议作大会或基调报告50多次。曾任或现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领衔委员(Titular Member)、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以及其他5个国际学术组织的委员或顾问;Radiochimica Acta, Metallomics等4本国际刊物及中国科学等10本国内刊物的编委。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和部委级奖9项。2005年获国际放射分析化学和*化学领域的最高奖-George von Hevesy奖, 是迄今发展中国家第1个获奖人。2014年获汤森路透在药理和毒理学领域中的高被引科学家奖。


参考资料:

【治学大家谈】柴之芳院士:科学研究是一项公益事业

创新院士谈丨柴之芳:当你欣赏自己成果的时候 你就在落后了

推荐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