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潘复生的“镁”好人生


来源:中国粉体网   墨玉

[导读]  潘复生,1962年7月30日出生于浙江,轻金属专家。199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学习与工作。

中国粉体网讯  潘复生,1962年7月30日出生于浙江,轻金属专家。199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千叶大学等学习与工作。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重庆大学教授、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等方面的研究,在镁合金新材料与新工艺、铝合金板箔材与锻件、铁基工具材料等方向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特别是在高塑性镁合金、镁合金成形(型)加工、镁合金纯净化、化合物相变细化、铝合金板箔材与锻件等方面有重要创新,发明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镁合金和新工艺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项,部省级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30多项,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余项。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是何梁何利奖和杜邦科技创新奖获得者。


专注镁合金的研究


早在20年前,还很少有人知道镁的巨大发展潜力与价值,20年后,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0年,著名科学家师昌绪、左铁镛等五位院士联合向中央有关部门写信,呼吁国家重视镁合金产业发展。他们的建议与呼吁很快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自此,中国镁合金发展的春天到来了。


这些年,潘复生和他的团队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等关键性难题,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他们为我国镁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镁中心Karl Ulrich Kainer教授这样评价他“他(潘复生)的能力很强,站位很高,尤其是在对整个镁产业的大局把控上。”


现如今,在潘复生的引领下,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镁合金研究中心,如果把研究中心比作巨轮,那么潘院士就是这艘巨轮的领航员。在中心展览室中,潘复生指着一款型材向我们介绍:“像这一块大型材,当我们第一次向一家国际汽车巨头展示的时候,他们都不相信,认定这一定不是由镁合金制造的。因为他们认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不可能做出这么大这么薄的镁合金型材。”他自豪地说:“我们重大通过这些年在镁合金上的不断努力,做出了世界上最宽的板材,最大的型材。”


像潘院士这样一生致力于一个专业领域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所谓术业有专攻,在一个领域不断深挖,不断努力,终会成就一番事业。


参考来源:

中国工程院官网

百度百科

重庆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网站.开拓千亿镁产业,30岁破格晋升教授,重大院士为“镁”梦奋斗不止!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墨玉)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9

作者:墨玉

总阅读量:5352892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