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药上市。药企该如何最快地收回成本以投入持续的创新研发?越来越多走到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遭遇了研发突破之后的下一难题。
国产创新药出海持续火热
去年以来,跨国药企开始在中国开启“扫货”模式。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超过50笔,可统计的交易总金额累计约431.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6%。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的项目数首次超过海外引进至国内的项目数。与此同时,去年国内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新药数量也增长迅速。
纵观整个国内创新药出海的模式,海外授权成了最受国内药企青睐的选择。全球领先的新药研发、临床开发、商业化智库Citeline首席分析师周淑华表示,出海是药企间互相借助各自优势,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近些年,国内药企的创新药成果陆续涌现,但更多是研究方面的进展;商业化阶段,即便是已经握有两三款商业化产品的生物医药公司,不少公司的财务报表依然亏损。创新药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拓展需要跨国药企这样的合作伙伴开拓全球市场,海外授权成为不少企业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中国医药BD交易迎来开门红,共计30笔,其中license out共计18笔。仅2024年开年一周,便有舶望制药、瑞博生物、宜联生物、安锐医药等Biotech发生6笔大额License out,披露总金额接近100亿美元,主要涵盖ADC、CAR-T等领域。
1月8日,舶望制药宣布与诺华签订两份独家许可和合作协议。据悉,舶望制药向诺华授权了两款临床阶段管线:一项正在I/IIa期临床的心血管项目的海外权利,和一项正在I期临床的心血管项目的全球权利。此外,诺华还获得了针对心血管疾病的最多额外2个靶点化合物的选择权。这是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在RNAi领域进行的首笔海外授权交易,也是舶望制药管线首次对外交易。舶望制药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最高达41.65亿美元的潜在期权、里程碑付款和商业销售的分级特许使用费。
1月3日,瑞博生物与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达成license out合作,双方将就肝靶向递送平台RIBO-GalSTAR,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小核酸创新疗法。合作并未披露预付款,但潜在交易总额有望超20亿美元。
1月2日,宜联生物宣布将cMET ADC新药YL211的全球权益授权给罗氏,后者支付5000万美元预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同时宜联生物有望获得近10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同日,安锐医药也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授予阿斯利康一款新型EGFR L858R变构抑制剂的全球权益,由此将获得4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近期付款,以及不超过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两天后,安锐医药又宣布向Avenzo授权CDK2选择性抑制剂ARTS-021的大中华区以外权益。目前,ARTS-021已经启动美国一期临床,用于治疗HR+/HER2-转移性乳腺癌和其他晚期实体瘤;Avenzo还将获得一个将于2025年初提交IND的临床前项目的选择权,安锐医药将则获得首付款4000万美元、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
业内预计,2024年,创新药整体“出海”势头或胜于2023年。
国内创新药的资本寒冬
2021年,中国创新药情绪达到高潮,当时港股37家Biotech中,有超过60%已进入商业化阶段,其中11家在2021年开启商业化元年,但绝大部分核心产品至今还没越过年销售额10亿门槛。
创新药研发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领域,以PD-1药物为例,仅仅是 Fast Follow(快速跟随)式的创新,也需要高投入。但随着研发的内卷,竞争加剧,国内PD-1的医保支付定价出现大幅下降,导致很多企业可能连研发成本都收不回来。国内一知名上市药企的高管认为,目前创新药的支付政策对企业并不友好。
创新药在国内竞争激烈,以量换价带来市场扩容,仅2023年创新药的谈判竞价,新纳入医保的药品平均降价61.7%;而海外市场分为美国的自由定价与欧洲及日本的一揽子参考价两种定价模式。从医保谈判采购、集中带量采购到医院药事会审核,创新药全程处于计划经济色彩的价格管理中。正在探索的新药首发价格形成机制,把医保之外、集采之外的自费市场新上市药品,也纳入价格管理范围。
行业疾呼合理的创新价格回报。确保创新药企业能够获得高回报,才能吸引研发人员和投资者的投入,从而支持创新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月26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在一场论坛上指出,生物医药融资大幅度下降意味着很多生物医药企业面临资金难题。为改变这一局面,毕井泉建议,应当研究改革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国内创新药价格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多款创新药出海后定价远高于国内,二者价格差异甚至达到30多倍。比如,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的批发采购价为每瓶8892.03美元,约合人民币62982元;在中国,同规格药物的售价为1912.96元,相差32倍。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美国的价格是中国价格的24倍。
政策释放出大力支持开放、创新的信号
近年,国家开始重视创新药的定价,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2023年3月1日,国家医保局在部署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时,就首提完善新批准药品首发价格形成机制,并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四川6省份探索首发价格受理、定期评估等工作。
1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方案》中,与医药健康相关的政策有3项。其中,第三部分第五项明确表示,依照有关规定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2月5日,国家医保局下发的一则征求意见稿,通过有关行业协会征求意见,从创新药物定价方面鼓励医药创新。具体而言,将试行以自主量化评价为基础的分类办理模式,由国家医保局统一制定首发价格分类办理的企业自评量表,从药学物质基础、临床价值等维度,对企业评价新上市药品创新质量给予指引。
某药企高管认为,治疗机制、药物技术、治疗模式在创新;药品的适应证、联合方案、给药方式也在创新;处方工艺、剂型制剂、规格包装同样是创新。创新落到临床价值上,也往往是多层次的,未来创新药的价格机制也该从物质基础、临床价值等多维度切入,政策该支持真正有价值的、高质量的创新药上。
目前,政策方向已经明了,但细则仍待明确。
参考来源:
1、深蓝观:从赛道到公司:创新药的2024年野望
2、上海证券报:创新药,大利好
3、阿基米德Biotech:创新药商业化之殇
4、制药网:2024年,创新药“出海”势头或胜于2023年!
5、中国新闻周刊:国产创新药火热出海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