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德——让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崛起的女人!


来源:中国粉体网   昧光

[导读]  谢希德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中国粉体网讯  在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校园里,谢希德的塑像被摆放在显著位置,对其身份介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等。但对于更多的年轻学子来说,谢希德只是一个名字。


 


1982年,谢希德在复旦大学物理楼办公室。复旦大学供图 

 

青年求学 结缘物理

 

1921年,谢希德出生在福建省泉州市的一户书香人家。父亲谢玉铭(1893-1986)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很多年以后,谢希德才从杨振宁那里得知,早在40年代中期,父亲就在加州理工大学从事氢原子光谱研究,其成果比兰姆(WillisEugene Lamb,1913-2008,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早近十年问世。

 

学生时代时值乱世,从小残疾的青年谢希德历经坎坷,三次参加大学招生统考,入读厦门大学物理系,从此开启了她与物理学的不解之缘。1947年,谢希德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史密斯学院硕士学位、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在麻省理工学院,她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运筹学领域开拓者莫尔斯,专注于高压状态氢的阻光性的理论研究。毕业后,谢希德参加了美国固体物理学家斯莱特主持的固体和分子理论研究组,从事微波谐振腔中半导体性质的理论研究。这段科研经历为她后来从事半导体物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轻的谢希德

 

我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 双领域奠基人

 

就在谢希德只身前往美国前一年,她未来的终生伴侣曹天钦启程赴英深造。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的喜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这两位青年学者,他们互相约定,一旦学业结束,立马回到祖国的怀抱。历经艰难阻碍,谢希德夫妇回到祖国后,顾不得拍打身上的仆仆风尘,他们立即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国家建设。曹天钦在上海生物化学所研究蛋白质,谢希德则来到了复旦大学物理系。

 

1956年,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周总理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12年规划。一场雄壮的科学攻关战就此打响。为了拿下半导体这门现代科学技术的堡垒,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五所高校相关师生召集到北京大学,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用集体的智慧,加速培养专门人才,让半导体之花开遍全国。这个培训班由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教育开创者之一、北大物理系教授黄昆担任主任,谢希德担任副主任。

 

从1956年到1958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五所高校没有经历任何筹备阶段,按时开设了一系列从理论到实验的课程,如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实验、半导体材料学、半导体器件、晶体管电路等。1958年秋天,谢希德与黄昆合编的《半导体物理》问世,这部书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最早的一本专著,在国际上也堪称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著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半导体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必读的标准教材和基本参考书。

 

复旦大学“十年校长” 开拓高等教育新模式

 

作为新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谢希德高瞻远瞩、大胆开拓。在回国短短的几年里,她先后开设了光学、力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等五六门物理学课程。将复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她抓教师队伍建设,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促进青年教师进步。她倡导人才流动并实践之,她注意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作用,1986年秋在复旦大学推行导师制,聘任知名教师对学生实行“一对一、一对多”培养,导师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甚好。

 

谢希德与复旦大学青年教师座谈她设立“校长信箱”“校长论坛”“新闻发布会”沟通校内各方面情况,使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她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学风。她强调交叉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少洞见在如今看来依然颇有远见。

 

科研贡献 为国家撑起一个产业发展和未来

 

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的理论研究,是中国这两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领导课题组在半导体表面界面结构、Si/Ge超晶格的生长机制和红外探测器件、多孔硅发光、蓝色激光材料研制、锗量子点的生长和研究以及磁性物质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1963年至1965年,谢希德和她的助手们开展了对硒化锌、锑化铟等的研究,获得初步成果。

 

1977年底,谢希德在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报告了她的科学调研,以殷实的材料说明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边缘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基本内容包含三个部分。

 

一是确定表面的原子成分;

二是表面原子结构和成键性质;

三是表面电子态和各种特殊的物理性质。

 

她还阐明了表面物理同高新技术和科学发展以及与国民经济之间的重要关系,提出在中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

 

1985年、1987年、1990年和1997年,谢希德和张开明、叶令及蒋平等共取得4项科研成果。这就是“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与实验之一”、“镍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论研究”、“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及金属与半导体界面电子特性研究”和“量子器件与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博士15名,硕士10多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她还是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之一。

 

 

奋斗的一生 传递“斗士”的力量

 

回顾谢希德的一生,她犹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斗士”,于满身病痛中为中国科研、教育事业奋斗数十载。17岁时,她被诊断为骨关节结核,从此落下残疾;37岁时,她因肾结石而动手术;39岁时,她被诊断为植物性神经早搏;从45岁开始,她又与乳腺癌大战三个回合……但这些磨难并没有吓倒谢希德,她是一个不服输的人。59岁时,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2岁时,她成为新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67岁时,她又从政,当选上海市政协主席。

 

2000年3月4日,与癌症斗争34年的谢希德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79岁。谢希德在遗嘱中写道:“把我的遗体捐给中国医疗事业。

 

”一夜之间,学生自发折叠的数千只纸鹤挂满了枝头,从复旦物理系学生宿舍9号楼一直绵延到第一教学楼。

 

先生已远去,但谢希德的一生,给无数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的精神,传递一种不忘初心、矢志报国、拼搏奋斗、不屈不挠的力量。

 

参考来源:

中国科学院,谢希德:一生心怀祖国的“斗士”

百度百科,谢希德

共和国教育家:谢希德

推荐6

作者:昧光

总阅读量:950529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