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无机 材料筑梦——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院士们


来源:中国粉体网   黑金

[导读]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术创新、应用发展研究为一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研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

中国粉体网讯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是集材料前沿探索、高技术创新、应用发展研究为一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科研机构,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产业化研究”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

 


严东生院士




严东生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1918-2016)。1918年2月生,浙江杭州人,就读于清华大学及燕京大学,于1939和1941年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严东生院士毕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事业。他在高温材料制备科学与机理,多元氮化物与氧化物体系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高性能材料设计与微观调控以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诸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同时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在高性能无机材料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是中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他是精细陶瓷、纳米材料科学等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并与国外建立了广泛的研究合作关系,他领导研制生产的锗酸铋(BGO))单晶被欧洲核子中心选用,其质量、数量与性能均居世界第一。由于他的成就和贡献,被国外多个大学和学术团体授予荣誉称号,被国际无机材料科学界誉为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导人之一


殷之文院士



殷之文院士,材料科学家(1919-2006)。194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采矿冶金系。1948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冶金系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陶瓷工程系硕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自1950年回国以后他长期从事功能陶瓷和闪烁晶体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功能陶瓷的首创者,这方面的成就为今后大量生产和应用这类材料打下了基础。同时他以锆钛酸铅镧(PLZT)透明铁电陶瓷为对象,研究弛豫型铁电体的相变和微结构变化,首次观察到了纳米尺度的极性微区。自八十年代初他开始主要从事闪烁晶体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高抗光伤能力的掺铕BGO晶体。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并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建造探测器提供了万余根大尺寸晶体。此外他也从事卤化物闪烁晶体研究,对BaF2、CeF3、PbF2、CsI(Tl)等晶体均已获得卓有成效的进展。


郭景坤院士



郭景坤院士,无机化学家与材料科学家。1933年11月生,广东新会人。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90年被选为世界陶瓷科学院(WAC)院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早期从事陶瓷与金属封接研究,研究成功适用于多种陶瓷与金属的封接,解决了我国电真空事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70年代他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系统研究了各类纤维与陶瓷在化学上的相容性和物理上的匹配行为的基础上研究成功了一种碳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极为优异的综合性能,很适宜于用作防热材料。这是陶瓷基复合材料首次得到实际应用的范例,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用它作为烧蚀防热材料是我国的独创,开辟了利用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作为烧蚀材料的新途径。之后从事陶瓷的强化与增韧以及陶瓷发动机材料的研究。他主持和组织的陶瓷发动机材料及其另、部件的研究获得很大成功,使我国成为在国际上继美、日、之后无水冷陶瓷发动机行车试验成功的国家之一。在80年代末,他在我国最先主持和开拓纳米陶瓷的研究。用多种方法研制出各种纳米陶瓷粉体,利用纳米粉体的活性,可以在很低温度下烧成。


丁传贤院士



丁传贤院士,材料科学家。195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3-1985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材料系工作,其后又赴日本国无机材质研究所、德国爱兰根大学短期工作。1995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等离子喷涂涂层材料配方、工艺、性能、结构、应用和相关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研制成功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介催化等五个涂层系列,在我国国防和民用工业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江东亮院士



江东亮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1937年9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2年入选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先进陶瓷的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与发展工作。先后开展氧化铝陶瓷末期烧结气氛对材料致密化的影响,碳化物或含碳化物的复合材料的高温等静压氮化改性工艺等基础研究工作,促进了无机材料科学的发展。新材料开发和工程应用上,在国内研制成功高致密微晶氧化铝陶瓷及机械密封件,磁流体发电电极材料,氧化铝轻质、重质耐热混凝土,碳化硅基工程陶瓷,复相陶瓷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等。广泛应用于机械、化工、能源、交通和空间等行业,取得了相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施剑林院士




施剑林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1989年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高性能陶瓷与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国家重点纳米专项首席科学家,同时还承担并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863”材料高技术和科学院创新方向性等多项国家与地方科研项目。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从事先进陶瓷材料制备科学,烧结理论,结构陶瓷高温可靠性评价透明陶瓷等研究(1983-2005),现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介孔材料与介孔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与环境应用;介孔纳米颗粒的可控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多功能化、药物输运和纳米诊疗剂等方面的研究(1998至今)。最近提出了“纳米催化医学”的全新研究前沿方向,使用无毒纳米颗粒而不使用传统的有毒化疗药物,通过引发瘤内原位的催化反应达到抗肿瘤目的。发表杂志SCI论文460余篇,SCI他人引用33,000余次,H-index为108,并被Thomson Reuters选为2015至2019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2008,2014)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一项等科技奖励。另获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5)、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奖励。


董绍明院士




董绍明院士,陶瓷基复合材料专家,山东莱州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陶瓷基复合材料基础与工程化研究。发明了高热稳定、高尺寸稳定、高热导和超高温等功能特异性陶瓷基复合材料;建立了大尺寸复杂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部件制备技术,研制成空间热结构、空间遥感相机支撑结构等高应用可靠性陶瓷基复合材料部件;解决了陶瓷-金属异质材料连接、陶瓷基复合材料空间服役环境适应性等工程应用难题。为国家重要任务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和部件,率先实现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空间动力、空间遥感、新型高速飞行器等领域中的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人)、国家行业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


注: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工程院。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7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2133799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