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8位院士


来源:中国粉体网   黑金

[导读]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中国粉体网讯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建于1948年12月,经过几代应化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化学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主要研究领域:聚焦先进材料、资源生态环境和人口健康等三大领域。先进材料领域布局先进材料设计、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电分析仪器等6个主要研究方向;资源生态环境领域布局环境友好材料、水处理与净化技术、绿色低碳化学过程与洁净分离工艺、生物质绿色高值化利用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人口领域布局疾病早期诊断与防治、生物医用材料等2个主要研究方向。简称“312”工程。


倪嘉缵



无机化学家 1932年5月10日生于浙江嘉兴。195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无机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核燃料化学、配位化学、稀土化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致力于稀土元素的生物无机化学、抗体酶及基因工程药物等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提出了二价铂络合物结构具有特殊的配位数开展了对重铀酸铵的形成过程,草酸铀、草酸钚的生成及用吸附法净化六氟化铀等研究工作。系统研究了冠醚、酞菁、羧酸等稀土络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结合中国稀土资源开展了稀土萃取分离、高压离子交换、彩色电视的红色荧光粉等研究。在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方面,从分子水平及细胞、亚细胞水平初步阐明了微量稀土对细胞生理、细胞膜、细胞膜上的钾、钠、钙、镁离子通道及膜蛋白的作用。


汪尔康




分析化学家 1933年5月生于江苏镇江。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日本分析化学学会荣誉会员。


发表SCI收录论文900多篇,总引33,000多次。h指数94。国际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100多次,在27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报告200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和省部级奖14项及吉林省首届科技进步特殊贡献奖,国际奖2项,发明专利40项。涉及分析化学,电化学与电分析化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分析。主编《21世纪的分析化学》(1999)和《生命分析化学》(2006),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2017)。在美、法、日和香港的5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九种国际化学杂志编委,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过“分析化学”主编。汪尔康培养研究生150多名。他本人多次获优秀导师称号。2017年分别在全国电分析化学大会上和电化学大会上获电分析化学终身成就奖和电化学成就奖。迄今连续4次跨14年(2002-2015)获选全球高被引用科学家。


王佛松



高分子化学家 1933年5月23日生于广东兴宁。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PPF)主席、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长期从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近期还开展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作。参与和领导顺丁和异戊橡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明了异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剂,并初步阐明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结构以及催化机理。在导电高分子聚乙炔、聚苯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结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


杨秀荣




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4月17日出生于北京市,籍贯北京。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91年在瑞典隆德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电分析化学、生物分子识别及微流控分析方面的研究,发展了新型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和分析方法及电分析仪器。利用活细菌的粘附性和成膜生长等特性,发展了制备具有分子和细胞识别功能的微纳结构材料的新方法;开展了双偏振干涉(DPI)方法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对生物分子DNA-小分子相互作用构型变化的实时在线检测;利用双水相体系进行蛋白质组的预分离研究;发展了不需要生物酶的新型电化学电容传感器;研制出实时、在线的分子识别电化学电容分析仪;合作研制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以及远程在线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张洪杰



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3年9月22日出生于吉林省榆树市,籍贯吉林长春。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3年在法国波尔多第一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稀土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发展了快速溶胶-凝胶制备新方法,解决了稀土杂化发光材料稳定性差的难题, 获得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稀土杂化发光材料;系统研究了稀土离子发射强度、能量传递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解决了稀土发光材料温敏涂层全表面精确测量和快速获得模型表面热流分布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制备出一系列超高声速飞行器风洞测温的稀土发光材料;探索了稀土离子对交流LED发光的影响机制,从源头上解决了交流LED频闪的难题;获得了交流LED稀土荧光粉和器件制备的专利技术,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系统地研究了稀土镁合金相结构和相图与性能的关系,发明了下沉阴极电解法,制备了系列稀土镁中间合金;突破了大尺寸无缝挤压新工艺,满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安立佳




高分子物理学家。1964年11月生于吉林省前郭县,籍贯山东东平。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1989年和1992年在吉林大学分别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高分子链部分穿透球模型”,基于第一性原理,引入泄水函数和携水函数,结合Einstein扰动耗散理论和Debye转动耗散理论,有效地处理了高分子链与溶剂间的多体相互作用和长程累积效应,建立了高分子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发展了一套Brown动力学模拟与分析方法,揭示了快速启动形变条件下缠结高分子流体构型和缠结演化规律;提出了“缠结高分子流体剪切抑制解缠结”新概念,合理地描述了传统理论无法理解的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现象。


陈学思



1959年12月生于吉林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8月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9月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3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12月,回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工作,任课题组组长。


主要从事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组织工程和药物缓释、聚乳酸产业化等方向的研发工作。发表SCI学术论文800余篇,SCI他引2万余次,h-指数为87;授权专利260余项。任学术期刊《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中心项目等。同浙江海正集团合作实现了1.5万吨聚乳酸产业化,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组建了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获得了可吸收骨折内固定钉和板CFDA两个注册证(III类),3个产品已提交注册申请或在临床评价(III类)。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获评中国科学院院士。


董绍俊




1931年生于山东青岛。1952年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1986-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电分析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和省部级奖10项,国际奖1项。出版专著、专论16部/册,获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论文被他引5万4千多次, h-指数113(现大陆共有12名)。被聘为美、法、日三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为6种国际学术刊物(Chem.Commun., Electrochem.Commun., Biosens & Bioelectron,Bioelectrochemistry,Talanta.等)的编委和顾问编委。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和邀请报告100多次,在26个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讲学,报告100多次。培养100多名研究生中获博士学位的80多人,其中, 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3人, 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的4人, 获中科院优秀奖的10人,以及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共7届),以及 研究生院建院30周年“杰出贡献指导教师。迄今连续4次跨14年获选全球高引用科学家 (2002-2012),(2003-2013),(2004-2014)和(2005-2015)。现为课题负责人。


注: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14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3472964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