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锂】坐拥150GWh真实产能 国内动力电池为何供应不足?


来源:高工锂电网

[导读]  扎根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不得不在政策的大起大落中,冷眼看行业;在资本的风起云涌中,预判格局走向;在专家的慷慨激辩中,凝练自身观点。

中国粉体网讯  扎根在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产业链上,不得不在政策的大起大落中,冷眼看行业;在资本的风起云涌中,预判格局走向;在专家的慷慨激辩中,凝练自身观点。


而这个行业依旧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仅以点评的形式与各位做一个分享,权当抛砖引玉。




原文:紧跟CATL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 LG化学今年都干了啥?


据悉,自2015年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以来,LG化学似乎“安静”了许多。不过,这只是外界对于媒体报道减少的一种主观印象,其实LG化学在动力电池领域依然占据全球领军企业位置,今年以来布局动作也较大。


点评:


实事求是的说,抛开政治与政策,LG真的很受欢迎。


笔者拜访过很多国内车企,其实他们非常“怀念”韩系电池,不仅有出色的质量,还廉价。而即便是现在,国内能与LG在质量上抗衡的,也只有宁德时代一家。


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国内锂电150GWh(2018年)的真实产能,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却依然被车企诟病,动力电池(满足车企需求)的稳定供应以成他们最担忧的问题。很讽刺,却也很现实,大部分锂电企业产品一致性差,导致优质电池严重供应不足,已成国内锂电行业的心头之痛。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洗牌加剧,已经有一大批企业被淘汰,而往后,还会有更多的低端制造企业默默消失。真实产能变成可靠产能的一天,不会太远。


原文:采购铁锂价格低至0.7元/Wh 这块基站储能大蛋糕并不好吃


据悉,尽管通信基站储能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但越来越低的产品价格和利润却让大批锂电池企业望而却步甚至是主动退出。


点评:


储能基站每年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采购需求有十几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吃下来确实难受,用“鸡肋”来形容,再恰当不过。


这其中最大的矛盾就是储能基站与电池企业对磷酸铁锂电池的预期差异巨大。在储能基站眼中,与磷酸铁锂做对比的是铅酸,铅酸的廉价,笔者这里就不做赘述了。此外,基站的采购需求是退役电池以及B品电池(难以销售),这类“老弱病残”电池,是不太值钱的。


而在电池企业眼中,与储能基站对比的是享受国家福利的动力电池,利润下滑30%后,依然是块肥肉,B品电池又怎么样,一样的成本、一样的工艺,还完全满足储能需求,即便低价,也不至于到0.7元/wh的地步。


但在笔者看来,这种矛盾并非不可解决,由于储能电站的需求低于动力电池,完全可以开发一套专用于储能的供应体系与生产工艺,在成本上加以控制,终会出现一个大家都接受的采购价格。


原文:助力动力电池“提密降本” 6家企业高镍三元811最新进展


在提升能量密度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即将量产811体系的高镍三元电池。


点评:


其实笔者个人对于811三元体系,是深表怀疑的。


高镍不仅意味着高能量密度,还意味着更难以控制的剧烈化学反应,而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以及产气、阻抗等各方面因素,很难。当然,笔者不是说一定做不到,而是做到的代价究竟值不值得。


毕竟,高镍三元不仅要求了极高质量的正极材料,还要有适配的高电压电解液(进展不够理想),以及高标准的工艺环境(比如干燥)。而笔者最想强调的是,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即便勉强量产出了811三元电池,其成本及产品一致性也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在笔者看来,不够廉价、供应不稳定的811体系,即便能量密度具有压倒性优势,依然不是市场需要的产品。

推荐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