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行业专利意识亟须增强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导读]  目前中国钕铁硼产量大概8万吨,其中有专利许可的产量为2万吨左右,中国如果要出口钕铁硼相关产品,必须向跨国公司申请专利资格,交纳专利费。如果不幸没有获得专利许可资格,那么企业生产的产品则无法出口。专利案问题就在于,国内的稀土永磁生产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重视不够,加强中国稀土行业专利意识迫在眉睫。
中国粉体网讯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稀土资源。可见,中国稀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战略资源,就是这种战略资源,在其高端制造产品正常的出口过程中,却面临着日、美等国的专利封锁。对于很多中国稀土企业而言,其海外成长史往往就是一部专利许可“缴费”史,或是一部争取“缴费”机会的奋斗史。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工业缓步前行,其中中国稀土产业也逐渐开启发展大幕。改革开放以后,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国制造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但也是在这个时候,各个跨国公司也开始了其专利布局。当中国成为全球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布满世界各地时,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已经在全球主要市场完成了专利交叉封锁。

  据日立金属官网公布,其在全球共有申请了600多项钕铁硼专利,其中在美国申请了100多项,在中国于2000年前后开始申请的并未予以公布,但业内人士均称达320多项。

  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钕铁硼产量大概8万吨,其中有专利许可的产量为2万吨左右,剩下的6万吨中,有3万~4万吨在国内市场消化,还有2万~3万吨出口需要专利的许可。磁性材料是稀土下游应用相对繁荣的领域,钕铁硼材料更是广泛应用于电机、风电、汽车及电声等领域。但这个相对繁荣的领域,一直被日本日立金属以专利技术为手段牢牢把控。在这样的国际市场竞争规则下,中国如果要出口钕铁硼相关产品,必须向跨国公司申请专利资格,交纳专利费。如果不幸没有获得专利许可资格,那么企业生产的产品则无法出口。

  纵观国际稀土行业的发展,专利案问题就在于,国内的稀土永磁生产企业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重视不够,虽然之前一些中方企业可以正常出口,其实也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只是通过大笔费用买了日立金属的专利许可而已。

  反观日本,其专利保护意识很强,根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安泰科”)的数据,截至2011年,近年来申请了15916件相关专利,占据了全球37%的份额,从专利权人角度来看,排名前10位的专利权人中,除了三星为韩国企业、通用电气为美国企业、中国科学院为中国科研机构外,其他均为日本企业。

  按照钢铁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李卫的说法,中国的稀土技术不错,很多在国际上甚至是领先的,但中国企业专利的意识相对单薄,加上钕铁硼这个产业利润都很薄,使得部分企业没有精力去投入研发,也没有资金来投入搞专利。这导致的后果是,目前国内的稀土高端应用市场相对缺失,稀土高端应用的核心技术多被国际大公司所把持,价格往往受制于人,高昂的成本令国内大部分应用企业难以承受。例如,稀土永磁材料烧结钕铁硼和粘结钕铁硼的专利技术分别被日本和美国公司掌握,若想在专利覆盖的市场生产、销售钕铁硼产品,就必须向其支付高昂的专利许可费,有时候还不得不接受一些附加条件,例如不得在日本国内销售该种产品。

  在为中国企业争夺产品出口权觉醒感到欣慰之余,更要在国际上掌握钕铁硼为代表的稀土永磁材料的话语权,就是掌握了稀土材料的话语权,而要实现这一步,中国稀土企业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推荐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