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目的和依据
为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落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控与管理,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部署,编制《宣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
《规划》执行的技术标准为《安徽省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安徽省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要求》等。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以及矿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我市矿业。从市情、矿情实际出发,优先开发水泥用灰岩和方解石;调控与优化非金属矿产品结构,提升传统矿业产品挡次,开发新兴材料矿业产品;加强金属矿产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有效调控矿权,转变矿产资源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流通领域改革,大力开拓市场,使矿业成为我市龙头产业;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适用范围及期限
本《规划》以2001年为基期,2001—2005年为规划期,2006—2010年展望期,适用于宣城市行政区域范围。
第二章区域经济及矿产资源形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
我市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江苏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地跨东经117°58′-119°40′、北纬29°57′-31°19′,我市西南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皖南山区和天目山山系,中北部为丘陵和平原;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354.8毫米,年日照时数1827.2小时。全市辖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5县及宁国市、宣州区。市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总人口275.1万人。
我市交通便捷。皖赣和宣杭铁路交汇于我市,318国道、205国道、芜屯、宣宁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合杭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贯穿全境,缩短了我市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
(二)社会经济状况
我市“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增长,GDP年均增长8.5%。2001年GDP为1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5.4%,人均GDP为6144元,三次产业比例23.3:37.8:38.9,社会工业总产值181.6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84元,比上年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2308元,比上年增长0.8%。20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1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外贸出口总额4131万美元,增长36.7%。
“十五”期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2005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29.8亿元,人均GDP达到8092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年均增长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
(三)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市2001年采矿业产值12.0747亿元,与其相关的矿产品加工业产值19.4822亿元,合计矿业总产值31.5569亿元,占我市社会工业总产值的17.37%,采矿业占矿业总产值的38.26%。我市已建成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麻姑山铜钼矿等骨干企业,矿业在就业安置、财税收入、兴矿致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状况
(一)矿产资源概况
1、主要矿产概况
我市至2001年已发现各类矿产55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6种,非金属矿产35种,水气矿产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1种。全市查明矿区(矿产地)440处,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42处,小型137处,小矿及零星资源246处。
(1)能源矿产。煤炭分布于宣州、广德、泾县和宁国四县市,查明资源/储量21537万吨,已发现矿产地39处,其中中型矿床5处,其余均为小型以下矿床。石煤主要分布于广德、宁国、绩溪等地,查明资源/储量296万吨,潜在资源量3688万吨,矿产地13处,均为小型以下矿床。地热水1处,涌水量60.48立方米/日。
(2)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钼、钨、金。铜矿分布于宣州区和泾县,主矿产地5处,其中小型矿床1处,零星资源4处;共伴生中型矿床、小矿和零星资源各1处,累计查明金属资源/储量19.66万吨,潜在资源量3869吨。钼小型矿产地1处;共伴生中型矿床和零星资源各1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605万吨。钨矿产地4处,分布于绩溪和宁国,其中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2处,累计查明WO3资源/储量4.7933万吨,位居全省第一。岩金矿产地6处;伴生矿产地1处;砂金矿产地1处;均为小型以下矿床,分布于泾县、宣州、宁国和绩溪,累计查明金属资源/储量5663.86千克。此外,还有银、铁、锰、铅、锌、锑、铌、钽、锡、铍、稀土等矿产。
(3)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石灰岩、方解石、普通萤石,其次为硫铁矿、膨润土、沸石、珍珠岩、脉石英、陶瓷土、花岗岩、建筑用砂和砖瓦用粘土等。
石灰岩:包括水泥用灰岩、化工用灰岩和制灰用灰岩,主要分布于广德、宣州、宁国、泾县和郎溪五县市区。其中水泥用灰岩矿产地55处,大型矿床4处,中型9处,其余为小型以下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5345万吨,潜在资源64.5亿吨;化工用灰岩矿产地4处,大、中型矿床各1处,小矿2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827.5万吨,潜在资源量11亿多吨;另外,制灰用灰岩资源也很丰富。
方解石:主要分布于泾县北贡—包合,其次是宣州狸桥和广德下寺,矿区12处,其中大、中型矿床4处,小型以下矿床8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524.53万吨,潜在资源量大于4亿吨。
普通萤石:分布于宁国、旌德、广德、郎溪和绩溪五县市,矿产地23处,大、中型矿床7处,其余为小型以下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055.7万吨,潜在资源量500万吨左右,储量居全省第一。
硫铁矿:主要分布于宣州区内,矿产地3处,其中中型矿床、小矿和零星资源各1处;共生中型矿床和零星资源各1处,累计资源/储量1762万吨。
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分布于宣州水东—宁国太平一带,三矿种多为共生。膨润土大型矿床1处,共生小型矿床1处,查明资源/储量400.6万吨;珍珠岩小型矿床1处,查明资源/储量334万吨;共生沸石矿产地1处,查明资源/储量837.6万吨。
脉石英:分布于绩溪、旌德和泾县,二氧化硅在98%以上,可作多种用途,局部还发现有压电和熔炼水晶。矿产地13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58万吨,潜在资源量780万吨。
陶瓷土: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于宣州、宁国和广德三县市,矿产地8处,其中大、中型矿床5处,小型以下矿产地3处,查明资源/储量2153万吨,潜在资源量1000多万吨。
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广德、郎溪、旌德、泾县等四县,包括饰面用花岗岩和建筑石料用花岗岩,矿产地25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6646万立方米。
砖瓦用粘土:分布于宣州、郎溪、广德和泾县,矿产地66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456万吨。
此外还有硅灰石、白云岩、叶蜡石、含钾岩石等矿产。
(4)水气矿产。矿泉水产地3处,允许开采量332立方米/日。
2、主要特点
(1)矿产种类较多,水泥用灰岩及配料、化工用灰岩、方解石、普通萤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2)珍珠岩、硅灰石、沸石、水晶、叶蜡石等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钨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第一。
(3)潜力较大的矿产资源为普通萤石、花岗石、膨润土、硫铁矿、脉石英、石英岩、铜、岩金等。
(4)部分矿种分布相对较集中。石灰岩集中分布于广德、宣州、泾县、宁国等县市区;方解石主要分布于泾县;钨、铅锌分布于绩溪县、宁国市。
(二)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程度
1、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1:20万宣城幅、广德幅、旌德幅和临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及1:20万区域化探测量、水文地质调查、重力测量和航空磁测覆盖全区。开展了1:5万宁国墩、河沥溪、旌德县、绩溪县、岛石坞、顺溪、白牛桥、大里等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部分图幅进行了矿产地质调查。80年代以来,1:50万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安徽省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安徽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等覆盖我市。90年代以来,开展了部分县级地质灾害调查。
2、矿产资源勘查程度
我市矿产55种,其中勘探9种,详查15种,分别占16.4%和27.3%;矿区440处,其中勘探31处,占7%;详查19处,占4.3%,余者为普查和简测,占88.7%。其中以煤炭勘查程度最高,勘探和详查矿区占79.5%;其次是水泥配料、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和硫铁矿等详查以上矿区占60%以上;铜、钼、水泥用灰岩、普通萤石勘探、详查矿区均在33%以下,其中普通萤石、水泥用灰岩仅占10%左右;其他如钨、方解石、化工用灰岩、脉石英、叶蜡石、陶瓷土、花岗岩等矿产均系普查以下勘查程度。总体而言,我市矿产勘查程度不高,今后作为开发重点的一些矿产只有加强勘查才能满足本次规划开发需要。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止2001年底,已利用矿产42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非金属矿产32种、金属矿产7种,水气矿产1种。矿山企业679家,其中生产矿山596家,大、中型矿山仅6家。2001年年产矿石量1569.29万吨,从业人数26480人,总产值120746.79万元,利润总额5357.18万元。
本市主要开发有能源矿产煤、石煤,非金属矿产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建筑石料和普通萤石等,金属矿产铜等;其次有方解石、硫铁矿、石墨和化工用灰岩等。2001年煤炭生产矿山89家,产量207.58万吨,产值42064.22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采矿业总数的13.2%和34.91%;水泥用灰岩生产矿山45家,矿石产量408.18万吨,产值54152.35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采矿业总数的26.01%和44.85%;砖瓦用粘土生产矿山84家,年产量95.44万立方米,产值6129.45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采矿业总数10.34%和5.08%;建筑用砂、石生产矿山196家,产量398.88万立方米,产值7539.68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采矿业总数的59.19%和6.24%;铜矿生产矿山3家,矿石产量8万吨,产值5215万元,分别占0.5%和4.32%;普通萤石生产矿山27家,产量15.09万吨,产值1143.8万元,分别占0.96%和0.95%;方解石生产矿山47家,产量19.23万吨,产值636.6万元,分别占1.2%和0.53%;此外开发利用的还有硫铁矿、石墨、化工用灰岩、珍珠岩、沸石、叶蜡石、陶瓷土等,均为小型矿山,产量、产值均较低。
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开采回采率平均为78%,其中水泥用灰岩大于90%;铜、硫铁矿在65~90%之间;方解石为85%;普通萤石为80%左右;煤矿开采回采率不足80%。采矿贫化率:铜和硫铁矿为10~15%,普通萤石为5%左右。多数矿产以买原矿和初加工产品为主。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陶瓷土和饰面板材用矿产,基本做到以加工成品出售;方解石、膨润土、化工灰岩、沸石和脉石英等矿产品,有少量初级粉体产品;硫铁矿和金属矿产多为选矿产品。
(四)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我市矿山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及自然景观破坏。679家矿山占地面积达87.87平方公里,由于采掘、固体废碴堆积和废水的排放,造成其中11.2平方公里土地被破坏。全市矿山排出固体废物600多万吨,年排放废水50多万吨,其中煤矿破坏最为严重。其次是引起采场和矸山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全市造成采空区和抽水岩溶塌陷多起,面积1600多平方米,瓦斯突出多起,严重威胁矿山生产安全。截止2001年底矿山复垦面积仅0.0222平方公里,占总破坏面积的0.2%左右。
(五)矿产资源管理现状
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基本到位并逐步深化。矿政管理已从勘查、开采、闭坑和矿山环境全过程管理逐步深化,管理范围从纯资源管理向矿产品链管理延伸,矿产资源使用权由行政分配正向市场配置转变,各项统计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已建成并逐渐完善,矿业秩序实现了全面好转并不断得到巩固。但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有关制度、机制有待完善,宏观管理有待深入,矿山环境管理还刚刚起步,矿业权市场建设应加速推进。
(六)矿产勘查与开发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1、矿产调查评价和研究相对薄弱,勘查工作滞后。找矿规律研究程度低,特别是一些地表工作难度大,传统找矿理论不被看好,有一定找矿前景的地区,一直未能进行系统深入调查和研究,不能提供进一步找矿指导;急待引资开发的矿产无详查以上矿产地供给,一些老矿山探、采失调,保有储量殆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业发展。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矿山开采规模过小,数量多,多数矿山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作坊式管理,开发水平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差,安全意识淡薄,生产安全投入不足。
3、矿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矿山布局不合理,废物排放无序,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滞后。
4、矿产资源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矿业权市场配置机制的建设滞后;一矿多开、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优质劣用;矿山“三率”即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采率考核指标距规范化、科学化尚存在差距。
三、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一)矿产资源需求分析及可供性分析
我市金属矿产贫乏,可供性差;能源矿产煤质差,存在煤炭质量结构性短缺,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可供性好。
1、能源矿产。我市生产的原煤自给有余,优质煤短缺。2001年生产原煤207.58万吨,市内消费77.11万吨,大部分销往苏、浙等邻省,外购优质煤75.76万吨,预计2005年原煤需求量345万吨,生产量200万吨。2001年我市保有资源/储量1.125亿吨,保证程度较高。
石煤目前开发水平低,年产矿石量为4.24万吨,预计2005年矿石产量将达到8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21.19万吨,潜在资源量3000多万吨,保证程度高,有一定开发利用前景。
2、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钼、钨、金和银。开采规模和资源储量规模均很小。
铜矿。2001年生产矿石量8万吨,保有金属储量17.82万吨,预计2005年矿石生产量将增加到15万吨左右,具一定保证程度。
金矿。2001年年产岩金矿石量0.9万吨,消耗金属储量约30千克,保有金属资源/储量4342千克,其中1750千克基础储量为伴生矿,其余为普查资源量,总体保有资源接替紧张。
钨矿。2001年年产矿石量0.6万吨,保有资源/储量4.7万吨,为控量开采矿种,保证程度均较高。钼尚未利用,银为伴生矿,随主矿产开采而消耗。
3、非金属矿。水泥用、化工用灰岩及方解石是我市优势矿产。其中水泥用灰岩2001年矿石产量408.18万吨,按现水泥业发展趋势,预计2005年产量达100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6.53亿吨,潜在资源量即使在临近江、浙两省的广德、宣州、郎溪三县也不低于10亿吨,资源保证程度高,且接续资源实力雄厚;化工用灰岩2001年年产矿石量8万吨,预计2005年需矿石量约1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828万吨,潜在资源量11亿吨以上,化工灰岩开发发展空间很大;方解石2001年产矿石量19.2万吨,预计2005年矿石需求量50万吨,保有矿石量1389万吨,潜在资源量4亿吨以上,保证程度高,重钙产业发展空间大。
普通萤石、膨润土、脉石英和硫铁矿是我市重要矿产。其中萤石保有资源/储量437.33万吨,其中基础储量为34万吨,潜在资源量500万吨以上,预计2005年矿石需求量15万吨,基础储量严重不足,但接替资源量较多,有一定的可供性;膨润土开发程度低,2001年年产矿石量0.5万吨,预计到2005年前有一个新的发展,产量可达8万吨左右,保有资源储量399.5万吨,潜在资源量大于500万吨,资源保证程度高,应大力开发利用;脉石英开发程度不高,2001年产量为0.62万吨,保有资源量523万吨,潜在资源量丰富,预计2005年年产量可达5—8万吨,加大开发力度;硫铁矿,2001年硫酸产量5.8628万吨,需硫铁矿矿石8万吨左右,2001年矿石量仅3.8万吨,缺口较大,预计2005年需矿石量35万吨,保有矿石量1666万吨,资源保证程度高,开采能力应扩大。
其他非金属矿产。花岗岩、沸石、珍珠岩、陶瓷土、硅灰石、白云岩和含钾岩石等矿产开发程度均较低,资源量大,有较大发展余地;建筑用砂和砖瓦用粘土属大宗矿产,资源较丰富,可保证市场需求。矿泉水开发程度低,资源丰富,应加快发展。
(二)供需形势综合分析
从现在到2010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和基础建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然要求不断扩大矿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对非金属、金属、能源类矿产品消费水平的总体增长。我市能源矿产南型煤、石煤资源较丰富,但属于限制性开采矿种,优质煤长期依赖外购的局面不会改变;金属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有限,新增资源储量潜力较小,保证程度较低,仅能维持现有供需水平;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保证程度高,应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发展。要重视当前非金属矿产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深加工及系列矿产品市场广阔和苏浙沪的非金属加工业迅速发展,需求量高速增长,重点开发石灰岩、方解石、膨润土、石英、沸石、珍珠岩、硅灰石、高岭土等矿产,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加强重点资源勘查和开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供需流通,提高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
一、编制规划目的和依据
为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落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调控与管理,促进矿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省国土资源厅部署,编制《宣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安徽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
《规划》执行的技术标准为《安徽省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技术规程》和《安徽省县级矿产资源规划成果要求》等。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以及矿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我市矿业。从市情、矿情实际出发,优先开发水泥用灰岩和方解石;调控与优化非金属矿产品结构,提升传统矿业产品挡次,开发新兴材料矿业产品;加强金属矿产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有效调控矿权,转变矿产资源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流通领域改革,大力开拓市场,使矿业成为我市龙头产业;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适用范围及期限
本《规划》以2001年为基期,2001—2005年为规划期,2006—2010年展望期,适用于宣城市行政区域范围。
第二章区域经济及矿产资源形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
我市地处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带,南邻黄山市,西连池州市,北交芜湖市,和浙江、江苏毗邻,系皖东南门户,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地跨东经117°58′-119°40′、北纬29°57′-31°19′,我市西南及东南部地势较高,分属皖南山区和天目山山系,中北部为丘陵和平原;河系发育,分属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地属中亚热带北缘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354.8毫米,年日照时数1827.2小时。全市辖泾县、郎溪县、广德县、旌德县、绩溪县5县及宁国市、宣州区。市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总人口275.1万人。
我市交通便捷。皖赣和宣杭铁路交汇于我市,318国道、205国道、芜屯、宣宁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合杭高速公路,纵横交错,贯穿全境,缩短了我市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
(二)社会经济状况
我市“九五”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快增长,GDP年均增长8.5%。2001年GDP为168.91亿元,比上年增长5.4%,人均GDP为6144元,三次产业比例23.3:37.8:38.9,社会工业总产值181.6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84元,比上年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2308元,比上年增长0.8%。20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61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外贸出口总额4131万美元,增长36.7%。
“十五”期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2005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29.8亿元,人均GDP达到8092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年均增长5%。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
(三)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市2001年采矿业产值12.0747亿元,与其相关的矿产品加工业产值19.4822亿元,合计矿业总产值31.5569亿元,占我市社会工业总产值的17.37%,采矿业占矿业总产值的38.26%。我市已建成海螺集团宁国水泥厂、麻姑山铜钼矿等骨干企业,矿业在就业安置、财税收入、兴矿致富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状况
(一)矿产资源概况
1、主要矿产概况
我市至2001年已发现各类矿产55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6种,非金属矿产35种,水气矿产1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51种。全市查明矿区(矿产地)440处,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42处,小型137处,小矿及零星资源246处。
(1)能源矿产。煤炭分布于宣州、广德、泾县和宁国四县市,查明资源/储量21537万吨,已发现矿产地39处,其中中型矿床5处,其余均为小型以下矿床。石煤主要分布于广德、宁国、绩溪等地,查明资源/储量296万吨,潜在资源量3688万吨,矿产地13处,均为小型以下矿床。地热水1处,涌水量60.48立方米/日。
(2)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钼、钨、金。铜矿分布于宣州区和泾县,主矿产地5处,其中小型矿床1处,零星资源4处;共伴生中型矿床、小矿和零星资源各1处,累计查明金属资源/储量19.66万吨,潜在资源量3869吨。钼小型矿产地1处;共伴生中型矿床和零星资源各1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605万吨。钨矿产地4处,分布于绩溪和宁国,其中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2处,累计查明WO3资源/储量4.7933万吨,位居全省第一。岩金矿产地6处;伴生矿产地1处;砂金矿产地1处;均为小型以下矿床,分布于泾县、宣州、宁国和绩溪,累计查明金属资源/储量5663.86千克。此外,还有银、铁、锰、铅、锌、锑、铌、钽、锡、铍、稀土等矿产。
(3)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石灰岩、方解石、普通萤石,其次为硫铁矿、膨润土、沸石、珍珠岩、脉石英、陶瓷土、花岗岩、建筑用砂和砖瓦用粘土等。
石灰岩:包括水泥用灰岩、化工用灰岩和制灰用灰岩,主要分布于广德、宣州、宁国、泾县和郎溪五县市区。其中水泥用灰岩矿产地55处,大型矿床4处,中型9处,其余为小型以下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75345万吨,潜在资源64.5亿吨;化工用灰岩矿产地4处,大、中型矿床各1处,小矿2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2827.5万吨,潜在资源量11亿多吨;另外,制灰用灰岩资源也很丰富。
方解石:主要分布于泾县北贡—包合,其次是宣州狸桥和广德下寺,矿区12处,其中大、中型矿床4处,小型以下矿床8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524.53万吨,潜在资源量大于4亿吨。
普通萤石:分布于宁国、旌德、广德、郎溪和绩溪五县市,矿产地23处,大、中型矿床7处,其余为小型以下矿床,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055.7万吨,潜在资源量500万吨左右,储量居全省第一。
硫铁矿:主要分布于宣州区内,矿产地3处,其中中型矿床、小矿和零星资源各1处;共生中型矿床和零星资源各1处,累计资源/储量1762万吨。
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分布于宣州水东—宁国太平一带,三矿种多为共生。膨润土大型矿床1处,共生小型矿床1处,查明资源/储量400.6万吨;珍珠岩小型矿床1处,查明资源/储量334万吨;共生沸石矿产地1处,查明资源/储量837.6万吨。
脉石英:分布于绩溪、旌德和泾县,二氧化硅在98%以上,可作多种用途,局部还发现有压电和熔炼水晶。矿产地13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558万吨,潜在资源量780万吨。
陶瓷土: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于宣州、宁国和广德三县市,矿产地8处,其中大、中型矿床5处,小型以下矿产地3处,查明资源/储量2153万吨,潜在资源量1000多万吨。
花岗岩:主要分布于广德、郎溪、旌德、泾县等四县,包括饰面用花岗岩和建筑石料用花岗岩,矿产地25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6646万立方米。
砖瓦用粘土:分布于宣州、郎溪、广德和泾县,矿产地66处,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456万吨。
此外还有硅灰石、白云岩、叶蜡石、含钾岩石等矿产。
(4)水气矿产。矿泉水产地3处,允许开采量332立方米/日。
2、主要特点
(1)矿产种类较多,水泥用灰岩及配料、化工用灰岩、方解石、普通萤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2)珍珠岩、硅灰石、沸石、水晶、叶蜡石等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钨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第一。
(3)潜力较大的矿产资源为普通萤石、花岗石、膨润土、硫铁矿、脉石英、石英岩、铜、岩金等。
(4)部分矿种分布相对较集中。石灰岩集中分布于广德、宣州、泾县、宁国等县市区;方解石主要分布于泾县;钨、铅锌分布于绩溪县、宁国市。
(二)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程度
1、地质矿产调查评价
1:20万宣城幅、广德幅、旌德幅和临安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以及1:20万区域化探测量、水文地质调查、重力测量和航空磁测覆盖全区。开展了1:5万宁国墩、河沥溪、旌德县、绩溪县、岛石坞、顺溪、白牛桥、大里等图幅的区域地质调查,部分图幅进行了矿产地质调查。80年代以来,1:50万安徽省地质灾害调查、安徽省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安徽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等覆盖我市。90年代以来,开展了部分县级地质灾害调查。
2、矿产资源勘查程度
我市矿产55种,其中勘探9种,详查15种,分别占16.4%和27.3%;矿区440处,其中勘探31处,占7%;详查19处,占4.3%,余者为普查和简测,占88.7%。其中以煤炭勘查程度最高,勘探和详查矿区占79.5%;其次是水泥配料、膨润土、沸石、珍珠岩和硫铁矿等详查以上矿区占60%以上;铜、钼、水泥用灰岩、普通萤石勘探、详查矿区均在33%以下,其中普通萤石、水泥用灰岩仅占10%左右;其他如钨、方解石、化工用灰岩、脉石英、叶蜡石、陶瓷土、花岗岩等矿产均系普查以下勘查程度。总体而言,我市矿产勘查程度不高,今后作为开发重点的一些矿产只有加强勘查才能满足本次规划开发需要。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截止2001年底,已利用矿产42种,其中能源矿产2种、非金属矿产32种、金属矿产7种,水气矿产1种。矿山企业679家,其中生产矿山596家,大、中型矿山仅6家。2001年年产矿石量1569.29万吨,从业人数26480人,总产值120746.79万元,利润总额5357.18万元。
本市主要开发有能源矿产煤、石煤,非金属矿产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建筑石料和普通萤石等,金属矿产铜等;其次有方解石、硫铁矿、石墨和化工用灰岩等。2001年煤炭生产矿山89家,产量207.58万吨,产值42064.22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采矿业总数的13.2%和34.91%;水泥用灰岩生产矿山45家,矿石产量408.18万吨,产值54152.35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采矿业总数的26.01%和44.85%;砖瓦用粘土生产矿山84家,年产量95.44万立方米,产值6129.45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采矿业总数10.34%和5.08%;建筑用砂、石生产矿山196家,产量398.88万立方米,产值7539.68万元,产量、产值分别占采矿业总数的59.19%和6.24%;铜矿生产矿山3家,矿石产量8万吨,产值5215万元,分别占0.5%和4.32%;普通萤石生产矿山27家,产量15.09万吨,产值1143.8万元,分别占0.96%和0.95%;方解石生产矿山47家,产量19.23万吨,产值636.6万元,分别占1.2%和0.53%;此外开发利用的还有硫铁矿、石墨、化工用灰岩、珍珠岩、沸石、叶蜡石、陶瓷土等,均为小型矿山,产量、产值均较低。
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开采回采率平均为78%,其中水泥用灰岩大于90%;铜、硫铁矿在65~90%之间;方解石为85%;普通萤石为80%左右;煤矿开采回采率不足80%。采矿贫化率:铜和硫铁矿为10~15%,普通萤石为5%左右。多数矿产以买原矿和初加工产品为主。水泥用灰岩、砖瓦用粘土、陶瓷土和饰面板材用矿产,基本做到以加工成品出售;方解石、膨润土、化工灰岩、沸石和脉石英等矿产品,有少量初级粉体产品;硫铁矿和金属矿产多为选矿产品。
(四)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我市矿山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问题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及自然景观破坏。679家矿山占地面积达87.87平方公里,由于采掘、固体废碴堆积和废水的排放,造成其中11.2平方公里土地被破坏。全市矿山排出固体废物600多万吨,年排放废水50多万吨,其中煤矿破坏最为严重。其次是引起采场和矸山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瓦斯突出等地质灾害。全市造成采空区和抽水岩溶塌陷多起,面积1600多平方米,瓦斯突出多起,严重威胁矿山生产安全。截止2001年底矿山复垦面积仅0.0222平方公里,占总破坏面积的0.2%左右。
(五)矿产资源管理现状
矿产资源管理职能基本到位并逐步深化。矿政管理已从勘查、开采、闭坑和矿山环境全过程管理逐步深化,管理范围从纯资源管理向矿产品链管理延伸,矿产资源使用权由行政分配正向市场配置转变,各项统计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已建成并逐渐完善,矿业秩序实现了全面好转并不断得到巩固。但管理力度有待加强,有关制度、机制有待完善,宏观管理有待深入,矿山环境管理还刚刚起步,矿业权市场建设应加速推进。
(六)矿产勘查与开发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1、矿产调查评价和研究相对薄弱,勘查工作滞后。找矿规律研究程度低,特别是一些地表工作难度大,传统找矿理论不被看好,有一定找矿前景的地区,一直未能进行系统深入调查和研究,不能提供进一步找矿指导;急待引资开发的矿产无详查以上矿产地供给,一些老矿山探、采失调,保有储量殆尽,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矿业发展。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矿山开采规模过小,数量多,多数矿山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作坊式管理,开发水平低,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差,安全意识淡薄,生产安全投入不足。
3、矿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矿山布局不合理,废物排放无序,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滞后。
4、矿产资源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矿业权市场配置机制的建设滞后;一矿多开、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采厚弃薄、优质劣用;矿山“三率”即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选矿回采率考核指标距规范化、科学化尚存在差距。
三、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一)矿产资源需求分析及可供性分析
我市金属矿产贫乏,可供性差;能源矿产煤质差,存在煤炭质量结构性短缺,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可供性好。
1、能源矿产。我市生产的原煤自给有余,优质煤短缺。2001年生产原煤207.58万吨,市内消费77.11万吨,大部分销往苏、浙等邻省,外购优质煤75.76万吨,预计2005年原煤需求量345万吨,生产量200万吨。2001年我市保有资源/储量1.125亿吨,保证程度较高。
石煤目前开发水平低,年产矿石量为4.24万吨,预计2005年矿石产量将达到8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21.19万吨,潜在资源量3000多万吨,保证程度高,有一定开发利用前景。
2、金属矿产。主要有铜、钼、钨、金和银。开采规模和资源储量规模均很小。
铜矿。2001年生产矿石量8万吨,保有金属储量17.82万吨,预计2005年矿石生产量将增加到15万吨左右,具一定保证程度。
金矿。2001年年产岩金矿石量0.9万吨,消耗金属储量约30千克,保有金属资源/储量4342千克,其中1750千克基础储量为伴生矿,其余为普查资源量,总体保有资源接替紧张。
钨矿。2001年年产矿石量0.6万吨,保有资源/储量4.7万吨,为控量开采矿种,保证程度均较高。钼尚未利用,银为伴生矿,随主矿产开采而消耗。
3、非金属矿。水泥用、化工用灰岩及方解石是我市优势矿产。其中水泥用灰岩2001年矿石产量408.18万吨,按现水泥业发展趋势,预计2005年产量达100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6.53亿吨,潜在资源量即使在临近江、浙两省的广德、宣州、郎溪三县也不低于10亿吨,资源保证程度高,且接续资源实力雄厚;化工用灰岩2001年年产矿石量8万吨,预计2005年需矿石量约10万吨,保有资源储量2828万吨,潜在资源量11亿吨以上,化工灰岩开发发展空间很大;方解石2001年产矿石量19.2万吨,预计2005年矿石需求量50万吨,保有矿石量1389万吨,潜在资源量4亿吨以上,保证程度高,重钙产业发展空间大。
普通萤石、膨润土、脉石英和硫铁矿是我市重要矿产。其中萤石保有资源/储量437.33万吨,其中基础储量为34万吨,潜在资源量500万吨以上,预计2005年矿石需求量15万吨,基础储量严重不足,但接替资源量较多,有一定的可供性;膨润土开发程度低,2001年年产矿石量0.5万吨,预计到2005年前有一个新的发展,产量可达8万吨左右,保有资源储量399.5万吨,潜在资源量大于500万吨,资源保证程度高,应大力开发利用;脉石英开发程度不高,2001年产量为0.62万吨,保有资源量523万吨,潜在资源量丰富,预计2005年年产量可达5—8万吨,加大开发力度;硫铁矿,2001年硫酸产量5.8628万吨,需硫铁矿矿石8万吨左右,2001年矿石量仅3.8万吨,缺口较大,预计2005年需矿石量35万吨,保有矿石量1666万吨,资源保证程度高,开采能力应扩大。
其他非金属矿产。花岗岩、沸石、珍珠岩、陶瓷土、硅灰石、白云岩和含钾岩石等矿产开发程度均较低,资源量大,有较大发展余地;建筑用砂和砖瓦用粘土属大宗矿产,资源较丰富,可保证市场需求。矿泉水开发程度低,资源丰富,应加快发展。
(二)供需形势综合分析
从现在到2010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和基础建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然要求不断扩大矿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对非金属、金属、能源类矿产品消费水平的总体增长。我市能源矿产南型煤、石煤资源较丰富,但属于限制性开采矿种,优质煤长期依赖外购的局面不会改变;金属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有限,新增资源储量潜力较小,保证程度较低,仅能维持现有供需水平;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保证程度高,应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发展。要重视当前非金属矿产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深加工及系列矿产品市场广阔和苏浙沪的非金属加工业迅速发展,需求量高速增长,重点开发石灰岩、方解石、膨润土、石英、沸石、珍珠岩、硅灰石、高岭土等矿产,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加强重点资源勘查和开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扩大供需流通,提高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