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山:把粉体研究推向产业化的“领军人物”之一


来源:中国粉体网   九思

[导读]  朱庆山:把粉体研究推向产业化的“领军人物”之一

中国粉体网讯  朱庆山,1969年5月生,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4年),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2016年),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攀枝花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等职。担任Particuology,JournalofCrystallizationPhysicsandChemisty及InternationalReviewofChemicalEngineering编委,《过程工程学报》和《中国粉体技术》副主编,《钢铁钒钛》编委。2008年获中国颗粒学会第五届青年颗粒学奖,2012年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获中国颗粒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1年7月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94年3月在中科院过程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7月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2月-2000年2月在日本九州工业技术研究所工作(日本政府资助STAfellow),2000年3月-2002年3月在荷兰埃因霍温技术大学做博士后。 



研究兴趣


主要从事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流化床反应器放大规律、流态化过程强化、纳微粉体结构调控与规模化制备、全陶瓷牙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60多篇,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0多项,其中60多项已授权,申请国际专利70多项。


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了千吨级多钒酸铵流化床还原、10万吨难选铁矿流态化磁化焙烧和20万吨软锰矿流态化还原产业化示范项目3项,完成万吨级攀枝花钛精矿流态化氧化-流态化还原焙烧和千吨级钒钛磁铁矿直接还原-熔分中试项目2项。


在纳米粉体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上,中科院过程所研究员朱庆山及其团队基于流态化技术,他们通过四氯化硅氨解法成功制备出含二亚氨基硅前驱体。这一成果意义非凡,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水解介质组成对空腔尺寸进行精准调控,还实现了氧化锡和二氧化钛空心微球粉体的合成。更为突出的是,团队利用新开发的前驱体水解法,实现了二氧化硅SiO2多壳层空心微球粉体的批量化合成;提出的氯化铵沉积—热分解策略,使得二氧化硅多壳层空心微球粉体的孔径能够在7nm至2nm-50nm的区间内灵活调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Adv. Mater》,引发了国际粉体材料领域的广泛关注,为高性能纳米粉体材料的批量化生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在能源与环境领域,中科院过程所研究员朱庆山和他的团队针对日益严峻的水体硝酸盐污染问题以及传统合成氨工艺的高能耗、高污染现状,团队与浙江大学教授陆俊合作,提出了“铁-铜(Fe/Cu)双原子催化硝酸盐法”还原制氨。实验数据显示,该催化剂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性能,可实现高达92.51%的最大氨法拉第效率。这种双中心和杂原子结合的创新策略,为催化剂的后续研发开拓了新思路,极大地推动了硝酸盐还原和氨合成的电催化技术发展,相关工作发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


在储能材料研究方面,团队聚焦锂硫电池这一具有超高理论比容量(1675mAhg-1)和能量密度(2600Whkg-1),被视作下一代储能体系有力竞争者的电池类型。针对锂硫电池中间产物多硫离子溶解扩散导致容量快速衰减这一关键制约因素,团队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六方相砷化镍(NiAs)型到正交相磷化锰(MnP)型结构转变所引发的电子结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硫正极催化剂活性的影响规律。基于此,通过巧妙调整配位结构,进一步优化了金属d轨道与多硫离子的成键作用,实现了对锂硫催化剂的精确设计。面向实用化的高负载锂硫电池,团队还将高效的硫正极催化剂和单质硫电纺封装在多孔碳纳米纤维内部,形成链状结构的纳米反应器,有效限域多硫离子的转化反应并进行高效催化,使电池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Nano》。


参考来源: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九思)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