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界具有影响力的十大学者


来源:中国粉体网   黑金

[导读]  2022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公布了全球前10万名学者名单,其中9044位(占第二位)中国学者中就包含众多纳米传奇人物。

中国粉体网讯  纳米是非常小的长度单位,只有“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直径的万分之一。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商品早就带上了“纳米”二字。从“纳米能量杯”到“纳米内裤”,从手机的7nm芯片到科幻电影中的“纳米战甲”,再到现实世界的纳米机器人,科学家们通过对纳米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创造出的各种特殊的材料及产品,尽显纳米神奇。


目前,在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是全球最活跃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全球学者库发布的“2022全球学者学术影响力排行榜”,公布了全球前10万名学者名单,其中9044位(占第二位)中国学者中就包含了众多纳米传奇人物。



王中林



王中林,1961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国际顶尖纳米科学家、物理学家、材料学家、能源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9)、欧洲科学院院士(2002)、加拿大工程院外籍院士(2019)、韩国科学技术院院士(2018)、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2022)。


王中林是首位获得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发展了“高熵能源”与新时代能源体系,获得了世界能源领域最高奖——被誉为能源界诺贝尔奖的埃尼奖,千里走单骑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现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王中林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纳米能源技术和自驱动纳系统技术;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他是国际公认的纳米能源研究领域奠基人,首次将纳米能源定义为“新时代的能源”,将分布式能源定义为“高熵能源”,开创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研究的领域,对物联网、传感网络、人机界面、医学健康、穿戴式/柔性电子学、安全防护、第三代半导体光电器件、LED、光伏电池等技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张华


张华,1971年生,1988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刘忠范院士。1999年开始,先后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张华进入美国NanoInk公司从事纳米材料相关科研工作。2005-2006年,他在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随后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11年升任副教授,2013年成为正教授。2019年,全职加盟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从事纳米材料的晶相工程学的研究,包括超薄二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器、清洁能源等方向的应用研究。


李亚栋



李亚栋,1964年生,安徽宿松人。1986年,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应用化学系、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入选首批清华大学“百人”;1999年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李亚栋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研究,目前致力于挑战金属团簇、单原子催化剂以期实现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探索实现催化新反应,解决催化剂均相催化异相化实验室与工业化技术难题。


俞书宏



俞书宏,1967年8月生,安徽庐江县人。1988年7月获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学士学位,1991年5月获上海化学工业研究院硕士学位,1998年10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曾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vH)资助,在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工作。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俞书宏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在聚合物和有机小分子模板对纳米结构单元的尺寸和维度及取向生长的调控规律、仿生多尺度复杂结构材料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近年来,在面向应用的重要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宏观尺度纳米组装体的制备与功能化、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设计及能源转换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江雷



江雷,无机化学家、纳米材料专家。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2年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外籍院士。


江雷长期从事具有超浸润性质的仿生界面材料体系研究。通过向自然学习研究荷叶、水黾腿、蚊子的复眼、蜘蛛丝、仙人掌等生命体系的微观结构与超疏水性和超亲水性的构效关系,发现微纳复合结构对浸润性的增强效应,揭示液体浸润性的亲/疏水阈值对应于液体超亲/超疏性的转变点,建立了超浸润界面材料及界面化学体系,并成功的将基础研究成果转换成应用产品。除了油水体系,他还将超浸润体系推广到其他液体体系,如离子液体,有机液体,乳液,生物流体以及液态金属等,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赵东元



赵东元,物理化学家。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和合成机理的物理化学及其催化的研究。发明了SBA-15等介孔材料。采用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通过调节嵌段共聚物的疏水和亲水的比例,合成了17种三维孔穴结构的、大孔径的、立方相的介孔分子筛。提出了单元分步组装机理,将无机介孔材料的合成扩展到有机组成体系。提出了“酸碱对”理论,合成了一系列介孔材料。提出了热处理和提高孔壁的交联度的方法,改进了介孔分子筛的水热稳定性和表面酸性。


成会明



成会明,炭材料科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其他二维材料等低维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等研究。提出了浮动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非金属催化剂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碳纳米管等方法,促进了碳纳米管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模板导向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出石墨烯三维网络结构材料、毫米级单晶石墨烯,发展了石墨烯材料的宏量制备技术;提出了可高效储能与转化的层次孔材料设计、电化学电位调控、晶面调控等方法,制备出一系列新型能量转化与储存材料;研制出块体各向同性热解石墨材料,批量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


谢毅



谢毅,1967年7月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曾建立了溶剂热制备非氧化物材料的方法,提出了多种二元特征结构协同策略,实现了系列复杂结构的功能纳米材料的构筑;提出了利用无机固体中丰富的相变行为及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等新思路来实现电、声输运的同步调制,获得了高效热电材料;发展了无机类石墨烯化学,解决了其超薄结构无法给出精确原子位置的难题;揭示了系列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的精细结构、电子结构与热电、光电基本性能之间的调控规律。


施剑林



施剑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科学研究40载,他潜心钻研,推动先进无机材料的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他攻坚克难,成功构建肿瘤细胞核靶向和控制释放的纳米药物输运体系;他敢为人先,开创面向生命健康的“纳米催化医学”新方向,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无毒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其中国家杰青/长江学者3人、国家优青1人。


李述汤



李述汤,材料学家,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纳米功能材料及器件、有机光电子材料及显示器件以及金刚石和相关超硬薄膜领域的研究,在上述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成果“金刚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与生长”、“氧化物辅助合成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应用”和“高效光/电转换的新型有机光功能材料”先后荣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成就奖和香港裘槎基金会高级研究成就奖,并三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唯一完成人,2005年第一完成人,2013年第二完成人)。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3年获苏州市创新创业市长奖。


信息来源:粉体网、河南大学材料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化学会、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大学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3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215063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