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为促进我国碳酸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技术及装备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中国粉体网以“精细加工,高值应用”为主题,于2023年3月16日-3月17日在河南南阳举办了“2023全国碳酸钙产业高值化发展交流大会”。会议期间我们邀请到了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雪冰博士做客“对话”栏目,参与视频访谈。
李雪冰博士
粉体网:李博士,您能否介绍一下丹东百特的产品?产品又有哪些技术特色和亮点?
李博士:丹东百特仪器公司从成立至今已经超过25年,依靠粉体颗粒检测技术和产品起家,现在仍致力于粉体表征综合解决方案,尤其是光散射和激光粒度仪为代表的产品受到行业高度认可。
多年来,丹东百特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的理念,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如正/反傅里叶光路设计,双镜头设计,图像结合技术,现在这些新技术已经在粉体行业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丹东百特坚信,要在技术开拓和创新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粉体网:李博士,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激光粒度仪技术现状和基本的市场格局?
李博士:激光粒度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走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例如古斯塔夫·米氏光散射理论,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不过,目前激光粒度仪技术还有很多进步空间。例如探测器的数目,并不是探测器越多,分辨率和设备性能就一定越高,探测器数量、透镜、位置设计及算法要相互匹配,这也是目前行业研究的重点。
我认为,与二十年前相比,国内的颗粒检测技术和装备已经真正的发展起来了,和国外产品相比差距已经很小,甚至有部分指标超过了国外设备。现在,激光粒度仪市场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国产仪器在服务和性价比上存在一定优势,市场上很多填料、涂料企业都选择国产激光粒度仪设备。
粉体网:李博士,您刚才提到国内设备也有一些技术优势,您能否举例谈一下国内激光粒度仪生产、研发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什么水平?
李博士:激光粒度仪(传统傅里叶光路)商业化以来,至今已经有4~5代产品。丹东百特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取得了很多创新性研究成果,采用正/反傅里叶技术结合光学系统,用单光束和单镜头实现了散射光的全角度接收,可以大大扩展测试量程,同时可以保证设备精度、分别率及稳定性,现在百特激光粒度仪的分辨率和进口设备相比较,甚至有一定的优势。
百特的激光粒度仪,尤其是在粉体企业已经得到大量应用,现在全世界至少有两万台仪器在运行。国产激光粒度仪走出国门,这是世界对我们技术水平的认可,也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好机会。
粉体网: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丹东百特的检测设备主要在哪些国家应用?
李博士:现在丹东百特最大的市场在欧洲,包括以德国为核心的工业发达国家。另外,美国、东南亚及非洲地区也在不断推广,市场也在慢慢打开。去年丹东百特在国外市场销售检测设备三四百台,今年五月份百特也计划去德国及欧洲走访交流,也会寻机推动市场。
近两年,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挑战,但对国内企业而言确实是一个机会,基于中国企业服务和产品性价比上的巨大优势,加之产品性能显著提升,很多欧美国家的企业愿意做一些尝试,通过采购中国设备进行质量和成本控制。当然,这个过程需要一步一步走,要在产品上赢得国外市场的信赖,打动国外客户还要继续提升服务产品性价比。我认为,目前丹东百特的检测设备在国外市场的发展势头是非常好的。
粉体网:李博士,您能否讲解一下激光粒度仪能为粉体企业解决哪些问题?
李博士:以碳酸钙为例,它的应用体系主要在高分子和油性体系,例如油墨、涂料、塑料、胶粘剂等。因此,钙粉企业面临的问题是,钙粉颗粒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粉体填料和基料之间的分散性和混合性,对材料的粘度、流变性、力学性能影响很大。以前钙粉粒度检测及质量控制大多通过传统的筛分、沉降等技术完成,检测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很难长期保证,不同批次的产品容易产生差异,不利于下游生产,甚至会给客户造成损失。激光粒度仪可以从统计学的维度,对不同批次的样品进行检测和把控,你的钙粉只要发生轻微的变化,激光粒度仪就可以清晰的捕捉到差异,对产品的稳定性提供很好的帮助。
粉体网:李博士,激光粒度仪种类很多,钙粉生产和研发应该怎么选择设备?
李博士:对于钙粉生产企业,我的建议是不能只追求价格。选择设备的重心在于结合整体的解决方案。做钙粉最担心的问题是有两个:一是同一批次的样品数据不稳定,二是不同批次样品存在差异,是否能检测出来。因此,选择激光粒度仪首先要考虑产品的设计,像光路结构和算法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不用盲目的追求高大上,多关注设计的可靠性。其次,考虑应用的解决方案,检测数据一旦产生偏差,原因在哪里,是样品的问题还是检测仪器或检测方法的问题。再者,就要考虑服务问题,一旦仪器出现问题,数据产生差异谁来及时帮我解决。
粉体网:请您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激光粒度仪在钙粉行业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
李博士:其实在碳酸钙领域应用的粉体检测设备不仅是激光粒度仪,颗粒有不同的形貌和状态,可能粒度都是5微米,但有聚集状态的小颗粒,有大颗粒,有片状的,形态各异的颗粒检测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电镜和图像技术就可以应用进来。粒度分布方面,光散射和激光粒度仪还是主流的解决方案。此外,比表面积也是和颗粒特性相关的重要指标,它对于钙粉的分散性、吸油值及颗粒的状态影响很大,现在超细重钙和轻钙粒径也很接近,只看粒度激光粒度仪很难准确区分重钙和轻钙,做比表面积测量要用专业分析仪器。当然,还有粉体流动性、振实密度,甚至在线检测等各种需求。
上述这些都是钙粉检测综合解决方案要考量的,我们要从不同的维度看碳酸钙(颗粒),才能对产品质量有更好的把握,否则只能看到产品质量的一小部分。要避免出现你认为钙粉质量都一样,到客户应用时产生差异的情况,综合解决方案是很重要的。
粉体网:李博士,您能否讲一下激光粒度仪今后的发展趋势?
李博士:激光粒度仪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看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光路设计的结构完善方面。现在激光粒度仪在检测的时候是存在“死角”区域的,很多技术都是围绕这个课题展开。例如采用倾斜的入射、透镜/仪镜两用、双镜头、多光源、倾斜样品池等等都是在完善光路结构。第二个是小颗粒检测,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一个挑战。目前通过引进多光源技术、激光器等硬件完善、算法完善,来把小颗粒的解决方案做的更好。整体而言,目前算法相对比较成熟,但在光路设计和应用端结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粉体网:李博士,请您给大家分析一下国内做激光粒度仪研发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李博士:我认为,国内激光粒度仪和国外相比特点(优点和缺点)都是比较鲜明的。
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研发策略方面,国内厂商是比较灵活的,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做一些调整;国外研发策略相对比较保守和严谨,项目周期更长。服务方面,国内有本土化优势和产业链优势,解决问题比较及时;国外厂商沟通、反馈程序比较复杂,像客户需要定制版软件系统解决周期比较长。再者,现在国内的光路技术也逐步完善,硬件也不是很核心的问题,激光器、探测器、透镜基本上实现了全球采购。
不足之处也是国内厂商的一些“通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研发方面,之前说国外企业研发周期非常长,这种长周期的研发有它的优点,设备研发前的调研,产品的使用寿命、稳定性、产品细节做得更好。供应链方面,国外激光粒度仪上下游供应链搭建了超过五六十年之久,国内供应链形成的时间比较短。而成熟的激光粒度仪产业不光和设备生产企业有关,上下游产业链也要配套,例如激光器,甚至是简单的样品池欧美国家的供应链确实有优势。供应链这方面,有个好消息是现在国内供应商和激光粒度仪生产企业正在走向联合。
粉体网: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