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满天下的科学家,著名学府的掌舵人——高松院士


来源:中国粉体网   山川

[导读]  高松,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校长。

中国粉体网讯


院士简介


高松,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领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校长。




高松院士主要从事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将分子设计合成、实验表征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研究了分子固体中磁性离子的相互作用、磁弛豫、磁有序等与结构的关系。在发展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的分子和单链磁体等方面合成了具有独特拓扑结构的氰根桥连二维配合物,依赖外磁场具有磁弛豫现象。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短桥配体构建的分子磁体,高含水有机晶体中的分子簇和网络可以为理解宏观水的结构提供线索。


1985年,高松从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留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北大工作。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21年1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200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年,项目“磁性金属配合物的设计、结构与性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0年,项目“稀土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11年,项目“稀土纳米功第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及构效关系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201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年,项目“磁性纳米材料构筑与多功能调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高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与分子磁学结下不解之缘


初中三年级时,高松开始接触化学,并从此迷上了这门有趣的科学,他喜欢化学,盼望着上化学课、做化学实验。这门学科也最终成为高松的人生志向。1981年高中毕业时,高松的高考第一志愿全部填写的是化学学科专业,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大学本科阶段,高松已经在著名化学家徐光宪领导的课题组做论文。免试推荐研究生后,他开始参与北大稀土研究中心稀土萃取分离技术仿真模拟程序的优化设计和工业实践。后来,相关工作在徐光宪、李标国、严纯华等老师的指导下取得理论和工艺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硕士论文做完后,高松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偏向化学基础理论方面,便写信向徐光宪说明,得到了徐光宪的鼓励和支持。此后,高松在徐光宪院士和黎乐民院士的指导下开始多核稀土簇合物与分子磁性方面的研究。



1995年至1997年期间,高松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访问研究。1997年,从德国访学回到北大,正赶上“211工程”的实施,高松在化学学院支持下购置了一台磁性质测量仪器MagLab。通过苦行僧式的实验研究,高松和小组成员,终于观察到了含有稀土离子的分子磁体中依赖外磁场的慢磁弛豫现象。


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多年来,高松致力于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对化学的热爱与执著、对祖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强烈责任心,促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乐此不疲。几十年来,高松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中国化学事业。为了节约科研成本、高效测定分子的磁性质,他曾和同事们扎根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正是这种不怕吃苦、以苦为乐的精神,使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中不断进取。他率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同自旋的单链磁体,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lauber教授早在1963年提出的一维Ising链动力学理论模型以分子实物的形式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高松和他的研究小组还根据建立的单离子磁体的概念,选取特殊的配体构筑了世界上最小的磁体。单分子磁体领域的专家,美国Texas A&M大学Kim Dunbar教授,在国际著名的《化学与工程新闻》杂志上专门针对这一工作撰写的评论说:“这一单离子磁体采取全碳原子参与配位,为单分子磁体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2007年,43岁的他凭借出色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润物无声的“教书匠”


“是高老师的人格魅力最终指引了我的人生航向”,这是学生们在谈到高松时说得最多的话。高松爱生如子,时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己任。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有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学业,高松悄悄地为学生偿还助学贷款,以解除他学习的后顾之忧;有位学生在科研道路上遇到困难,失去信心,高松积极为其设计成长路径,耐心教导,使其逐渐走上学术正轨。“他十分尊重学生的想法,无论是科研上的,还是人生道路上的,他都会仔细聆听,合理分析,从来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他的一位博士生这样说。


“谦和、宽容、平实和坦诚”是同行、同事和学生对高松的一致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同行、学院的同事、研究组的合作者提到高松都是交口称赞,大家都认为他合作意识强,为人低调,从不抱怨。他热心助人,对于他人的要求从来是能帮就帮,想别人永远比想自己多。他谦和宽容,困难面前总是主动承担、荣誉面前总是主动避让,几十年如一日。


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高松热爱教书育人事业,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力量为己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


2018年10月13日,《光明日报》的报道中有一段高松的话:“大学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了未来,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促进人类进步。”高松表示,我们的大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清晰表达、合作沟通、实践创新,学会担当负责,学会在未来生活中想要学习掌握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2019年6月,高松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演讲。他说大学跟其他社会机构最不一样的地方——大学是为未来而存在的,大学教育应该让人看见未来。大学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一所大学是否卓越,最重要的也是看它是否能为社会培养有创造性的、可以引领未来的人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高松校长分享了他自己的“人才公式”——只有具备“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够引领未来。


同年7月,高松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发表论文《实施“新工科f计划”,培养工科领军人才》,进一步阐释“新工科”建设,以确立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构建工科专业的新结构,完善工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他将“新工科建设f计划”归纳为如下公式:f(p)=pl×pt×pa。



“‘新工科’建设首先要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开放融合的学科专业平台,引导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帮他们练就在多学科空间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松说。


接下来,高松如何针对中大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学校的整体发展,掀开发展崭新篇章,值得关注。


参考来源:


[1]带你认识华工新校长高松!从小着迷化学,43岁当选中科院院士!.南方都市报

[2]中国化学事业的领军人——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高松.榜样

[3]高松院士任中大校长 .南方都市报

[4]中科院院士高松任中山大学校长.南方日报

[5]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

[6]中山大学官网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山川)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7

作者:山川

总阅读量:9018978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