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电子陶瓷奠基人——姚熹


来源:中国粉体网   橙子

[导读]  他是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家,是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我国铁电陶瓷研究方面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我国在铁电陶瓷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代表,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姚熹。



研究方向:


姚熹院士主要从事电介质材料与器件、铁电、压电、热释电材料与器件、氧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纳米复合功能材料与器件、机敏传感器与执行器、集成铁电器件,及铁微机电系统等方向的研究。


艰苦的开拓探索之路


2007年初春从海外传来一个令中国材料界为之一振的消息,中国科学家姚熹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成为我国继茅以升、王淀佐、郑哲敏、宋健和徐匡迪之后获此殊荣的第六位科学家。

面对荣誉姚熹院士总是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事实上正是这位淡泊名利的老人开创了我国材料学科研究的新领域—电子陶瓷。电子陶瓷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无处不在,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电子陶瓷作为材料学科当中的冷门,长期以来无人问津。但是被保送进上海交通大学机电系的姚熹却放弃了最热门的机电专业,而是选择了电气绝缘与电缆专业。


由于不是热门专业,从事研究这一领域的人相对较少,只是研究生一年级的姚熹就挑起大梁,奉命研制我国第一台33万千伏的高压陶瓷套管。当时国内对电子陶瓷领域的研究一片空白,不论是技术还是生产设备都一无所有。但是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姚熹并没有退缩,他带着自己的团队一头扎进了几间破屋构成的实验室,摸索技术,制造设备,反复研究,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姚熹院士就带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发出合格的33万千伏高压陶瓷套管。


24岁的姚熹,不仅要承担开拓探索电子陶瓷领域的重任,还要扛起培养更多电子陶瓷研究人的大旗。国内没有电子陶瓷相关的教材,姚熹院士就自己编写。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姚熹就为我国电子陶瓷这一领域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并培养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批研究生,实现了这一领域研究人从无到有的发展,为我国日后这一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出国深造,成为学时最短的博士生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眼界的开阔,姚熹院士越来越能感受到国内电子陶瓷领域的研究与国外有着巨大差距。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电子陶瓷事业,已经44岁的姚熹院士毅然决然的决定去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学习深造。


他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取得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此专业学位用时最短的一位学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随后,又在美国读完博士后。1983年,姚院士载誉回国,依旧从事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

领军铁电陶瓷研究


姚熹院士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主持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和863计划新材料研究领域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二十余项,发表论文五百余篇,获准专利十余项,学术造诣深,知识面广,学术思想敏锐,研究工作洞察力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


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顾问委员会成员、亚洲铁电学联盟主席、国际铁电学顾问委员会成员、美国电机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UFFC铁电学委员会成员、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美国陶瓷学会(ACerms)会员。


古稀之年,桃李天下


作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专家,姚熹院士也深爱着它的教育事业。在从事铁电陶瓷研究的五十余年里,从未离开过教育一线,1957~1979年期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助教、讲师;1983年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1984年特批晋升为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同济大学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为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精细功能电子材料与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姚熹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铁电领域的研究生、博士人才,为中国铁电研究进入国际行列竖起了一面旗帜。


在姚熹教授七十寿辰之际,他送给自己更是给西安交大铁电研究者一份大礼,在西安交通大学设立永久性奖学金“姚熹铁电奖学金”,用来奖励西安交通大学铁电研究领域中积极创新、成绩优良的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鼓励学生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推荐1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