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资本市场比较浮躁,更习惯于做局,而不是踏踏实实做事。面对石墨烯概念、产品、投资真伪难辨和概念炒作情况,当大量‘伪’石墨烯概念吹起的资本泡沫破灭,石墨烯是否会被资本市场扣上‘伪’技术的高帽,而遭做空呢?...来自业内的担忧。
今年以来,以东旭光电为首的石墨烯概念股表现颇为抢眼。9月14日,东旭光电盘中一度上涨至17.47元/股,较1月5.7元/股的年内最低价上涨逾两倍;宝泰隆于9月20日在盘中触及年内最高价9.53元/股,较5月最低价4.83元/股上涨97%;方大炭素于9月19日盘中触及最高价11.77元/股,较1月27日探底价7.61元/股上涨接近55%。
7月,上证指数突破3000点后,在3000-3100点之间反复震荡。相比于大盘的震荡市,石墨烯板块一枝独秀,大有接替锂电池板块领跑两市的势头。从成交量来看,石墨烯板块及相关上市公司也持续放量,屡屡突破前高。
7月底,深交所微博发布消息,点名针对“石墨烯”等热点题材重组事项保持高度敏感,督促上市公司准确、完整地披露具体情况和对公司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揭示,果断遏制市场炒作。
“2014年,中国的石墨烯行业产值还在千万级水平,去年已达到了6亿元左右,保守估计今年会达到50亿元。”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李义春对记者说。
据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估计,国内涉猎石墨烯业务的公司数量已达400多家,介入石墨烯业务的上市公司有20家左右。
国内同期在新三板挂牌的石墨烯企业,营业收入已翻番。成立于2011年的常州第六元素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第六元素),主要从事石墨烯粉体研发、生产、销售,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2295万元,同比增长超过六倍。
“作为一种新材料,石墨烯在两三年内难以形成成熟的市场应用及销售。”一位石墨烯上市公司管理层向记者说,很多企业营业收入大增源自于贸易,而非石墨烯本身。
7月下旬,东旭光电推出了石墨烯基锂离子电池——“烯王”,A股市场再次掀起“石墨烯”热潮,东旭光电因股价连续涨幅过大遭遇停牌核查,但核查并未影响其股价继续上涨。
东旭光电现有主营业务为平板显示玻璃基板产业投资、建设与运营等,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石墨烯领域的投资。“烯王”的推出,有赖于今年初其对上海碳源汇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碳源汇谷)的收购。
除了收购,东旭光电还设立了石墨烯产业基金。一位接近东旭光电的人士透露,该基金已落地3亿元,未来会发展到30亿元左右的规模。“成立基金是参股而不是谋求控股,只要标的企业盈利能力不错就可参股;上市公司收购仍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收并购,这是在石墨烯领域布局的两个方向。”他说。
此外,东旭光电还与北京市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凯途能源、天津东丽及中国石墨烯联盟等多家企业或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上述接近东旭光电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从产业的发展角度来讲,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太多的企业参与竞争。东旭光电在进行并购时对拟收购标的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标的企业技术在国内外处于何种水平;该技术是否有良好的应用领域,是否具备领先的潜质;标的企业在细分领域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如果技术领先,但是市场空间狭小则不考虑收购;标的企业团队的完整性,通过团队情况来判断其未来前景。
作为充满前景、在资本市场受到追捧的新材料,许多企业都萌发了进军石墨烯行业的想法。2014年,因为看好石墨烯行业的发展,在房地产业经营多年的四川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烯碳科技)董事长郭安贤决定进入这个新行业。
郭安贤表示,石墨烯行业实际情况并没有他预想的简单。“最初我以为只要把石墨烯从原料中规模化制备出来就可以赚钱了,拿下项目就能算出利润。”郭安贤说,制备出来的产品找不到下游买家,“石墨烯的出路在下游应用,但现在下游应用市场还没有形成,所以只能自己开发。”
郭安贤表示,公司希望有外部资金进入,但石墨烯产品的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烯碳科技目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研发上。烯碳科技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已建成一条年产30吨高质量石墨烯粉体生产线,并开发了高导电导热型石墨烯、高阻隔型石墨烯、氧化型石墨烯、单层石墨烯薄膜等下游应用产品。
烯碳科技个人投资占股67%,目前还没有任何基金等外来投资参与。现阶段每年亏损逾百万元,郭安贤打算通过自己的房地产业务和一家经营建材、机械设备的商贸公司(成都吉金石商贸有限公司)的盈利,继续支撑烯碳科技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