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材料》内封面:苏州纳米所在三维碳材料神经支架研究中取得进展


来源: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导读]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程国胜团队一直以来致力于开发基于碳材料的三维生物支架,最近,程国胜团队通过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合作,成功构建了“互联互通”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网络支架。这种三维碳复合材料成功克服了传统三维石墨烯泡沫空隙过大的缺点,同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碳纳米管三维空间网络的构建。

中国粉体网讯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程国胜团队一直以来致力于开发基于碳材料的三维生物支架,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复杂性,构建神经干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的生长微环境。该团队率先提出了三维石墨烯泡沫神经支架,经过多年努力,对三维石墨烯如何调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粘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Scientific Reports, 2013, 3, 1604;2016, 6, 29640; Biomaterials, 2013,34, 6402;2014, 35, 6930;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5069;2016, 8, 34227)。


三维石墨烯生物学特性与其结构和尺寸紧密联系,通过控制三维石墨烯的结构和尺寸,能够有效调控其性质,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该团队利用微纳加工技术的可控性,采用光刻、电镀、退火、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获得形状和尺寸均一的“量身定制”三维石墨烯支架(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5, 25, 6165, inside cover)。在此工作基础上,在三维石墨烯的底部设计了二维石墨烯薄膜,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构建了三维-二维石墨烯复合支架,将其作为神经支架,底部二维石墨烯薄膜能够为神经细胞在孔隙间的有效跨越提供支撑,更好地模拟神经网络。此外,该复合支架的形状和尺寸精确可控,通过改变支架宽度可调控神经祖细胞的定向分化行为,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Carbon, 2019, 145, 90。



《先进材料》内封面


最近,程国胜团队通过与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合作,成功构建了“互联互通”三维石墨烯-碳纳米管复合网络支架。这种三维碳复合材料成功克服了传统三维石墨烯泡沫空隙过大的缺点,同时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碳纳米管三维空间网络的构建。碳纳米管在石墨烯表面的原位生长,使得复合支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机械稳定性,实现了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三维几何、机械和电学互联互通。利用这种复合支架培养原代大脑皮层神经元,其能更好地模拟大脑皮层的复杂性。将脑胶质瘤细胞种植在构建的大脑皮层模型中,利用先进的成像和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单胶质瘤细胞在三维空间上的速度分步,成功构建了脑胶质瘤的运动模型。对于新型药物的筛选以及进一步的精准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工作以内封面发表在《先进材料》上(Advanced Materials, 2018, 30, 1806132, inside cover)。Wiley旗下Advanced Science News对该工作进行了重点视频报道。


这些研究得到“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CB965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专项(51361130033)、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BE2017665)等的资助,并得到苏州纳米所分析测试与加工平台的大力支持。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青禾)

推荐15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