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成本降至775元/kwh 新能源车成本或低于燃油车


来源:界面新闻

[导读]  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经济性将逐步凸显,对石油的替代性将不断扩大,但不具颠覆性,主要集中在占石油消费两成的公路用汽油。

中国粉体网讯  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经济性将逐步凸显,对石油的替代性将不断扩大,但不具颠覆性,主要集中在占石油消费两成的公路用汽油。




11月8日,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和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第11届中日油气市场研究成果交流会。交流会对亚洲油气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中方主要围绕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而展开。


“当新能源汽车具备与燃油汽车相抗衡的实力时,石油峰值的时代才会到来。”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研究所所长戴家权在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当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平均单位成本降至775元/kWh时,其经济性将大致与燃油车持平。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成本是1700元/kWh。


“2030年左右,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相对燃油车具有经济竞争力。”戴家权在会上表示,由于材料费用下降、能量密度提升、电池PACK(电池组件)减少和规模经济发展四大主要原因,预计国内2030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将降至700元/kWh。“考虑到汽车寿命期在10-15年,中国需要在2040年后禁售燃油车。”他表示,到2050年中国燃油车保有量在所有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不超过15%。

“综合行驶里程、保有量等趋势,预计2020年新能源汽车替代403万吨油当量,占国内该年成品油总量的1%;2030年替代2484万吨油当量,占该年成品油总量的6.7%。”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会上发布报告指出。


尽管成本持续下降,新能源汽车的增速在今年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39.8万辆,同比增长37.7%;去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803万辆,新能源汽车为50.7万辆,同比增长53%,占汽车总销量的1.81%。同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占比为0.8%。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分为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两大类。从市场结构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出现明显萎缩,今年前9月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大约为8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约为18%,2014年这一比例为40%。


“这是新能源汽车对政策变化的敏感反应。”戴家权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驱动影响较大,市场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


今年上半年,因补贴退坡以及管理准入标准重新评定,新能源汽车电池需求同比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占新能源汽车近三成的新能源商用车补贴下降幅度超过50%,并要求非个人用户购买的新能源汽车申请补贴,累计行驶里程须达到3万公里。


“里程问题本质上也是成本问题,多加电池就可以解决。”戴家权表示,相对成本高昂仍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按照纯电动乘用车百公里耗电15kWh,以成组后电池比能量150Wh/kg测算,200kg电池可续航2万公里,而再增加一块同样的电池,便可达到4万公里的最佳续航里程,但这样成本也会提升不小。“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以乘用车(私家车短线)为主。”他说道。


整体而言,政策仍在大力驱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9月28日,工信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文件。文件显示,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3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不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达到3万辆以上的,从2019年开始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包括油耗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其中2019和2020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和12%,之后年度比例由工信部另行公布。


“车企间正负积分交易资金将取代国家补贴资金,接档刺激车企的发展动力。”戴家权表示,在双积分制度实行的背景下,油耗积分可以结转,新能源汽车积分可以交易,新能源汽车成为车企发展的一大任务指标。


“新能源汽车的替代重点是公路用汽油,约占石油总消费量的两成。”戴家权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去年中国交通部门用油约为2.9亿吨,占国内石油消费总量的51%;其中1.17亿吨为公路用汽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两成左右。


除公路用汽油外,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报告表示,新能源汽车对其它交通用油替代性不强,其中公路用柴油电力、航煤和水上燃料油的发挥的动力难以替代,铁路用柴油随着铁路电气化程度提升逐步下降。“2030年前新能源汽车对油品的替代性逐步扩大,但不具有颠覆性。”


“新能源汽车发展关键在于能否优化全国能源结构,即不要增加煤炭的消费,造成煤炭对石油的逆替代。”戴家权表示,从全生命周期来看,新能源汽车实质环保意义有待加强。


推荐1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