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毕军课题组在我国长时间序列PM2.5暴露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杂志。
相对湿度小于90%时的能见度水平是灰霾污染的重要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PM2.5污染情况。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有长时间、大范围的能见度观测数据,这为开展长时间序列的PM2.5能见度反演研究提供了可能。
该课题组基于2014年的PM2.5地面监测和能见度观测数据,开发了全国尺度的能反映时空变异的PM2.5与能见度之间的混合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能见度数据,估算了我国1957~1964年和1973~2014年(1965~1972年数据缺失)的PM2.5时空分布。验证结果表明,模型估算的历史PM2.5月均浓度具有较高精度。
研究表明,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PM2.5污染已经成为我国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华北平原部分城市PM2.5浓度甚至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达到60-80微克/立方米。总体而言,近50年来我国PM2.5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6年之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我国“十一五”期间较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