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材料扛起环保大旗


来源:

11月17日在北京结束的第二届阻燃技术与阻燃材料最新研究进展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各地的阻燃界人士对国内外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无卤阻燃剂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绿色无害化将是未来阻燃技术和阻燃材料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的徐僖教授做了关于高分子材料绿色化技术的报告。徐教授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塑料及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用量增长很快,绿色化、环保化、可回收化是未来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趋势,而作为高分子材料重要添加剂之一的阻燃剂,要注重无毒化研究,使阻燃剂真正成为无公害的环保产品。中国阻燃学会主任委员欧育湘教授也认为,国际上新型有机阻燃剂的研发趋热,这与各国越来越重视阻燃剂性能与环境的协调性有关。

  环保阻燃剂前景看好

  随着国内外日益严格的防火安全标准和塑料用量的快速增长,近几年全球阻燃剂的市场呈增长趋势。阻燃剂现在已成为塑料加工的重要助剂之一,就产量和用量来看,目前它已成为仅次于增塑剂的塑料助剂。据粗略估计,2003年全球阻燃剂总用量已达120万吨/年以上,其中85%为添加型阻燃剂,15%为反应型阻燃剂。预计今后5年全球阻燃剂总用量仍将以年均4%~5%的速度持续增长,其发展趋势则是在提高阻燃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环保与生态安全。
  无卤阻燃剂研发最热

  目前常用的阻燃剂有有机卤系(溴系及氯系)、有机磷系及无机系三大类。溴系阻燃剂的市场规模及应用领域长期雄居各类阻燃剂之首,其优异的性价比是其他阻燃剂所无法匹敌的。但是由于溴系阻燃剂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危害,欧盟已经宣布将从2006年7月1日起开始在电子产品中停止使用溴系阻燃剂。但由于溴系阻燃剂的卓越性价比,其在全球其他一些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内仍会被广泛应用,且近期用量可能还会有所增长。

  鉴于环保政策对溴系阻燃剂未来用量的影响,顺应环保发展要求、积极开发高性能无卤阻燃剂是所有生产商争夺未来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因此溴系阻燃剂行业应努力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型无公害产品。磷系阻燃剂作为一种有机无卤系统,今后将会有较快增长,目前全球磷系阻燃剂总销售额约占阻燃剂总销售额的20%。另外低毒、低烟、低腐蚀且价格低廉的无机阻燃剂也会有较好的发展,但由于所需添加量较大,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近两年来,国外市场上陆续推出了一些新的无机阻燃剂品种,特别是表面处理技术的发展,使这些无机阻燃剂崭露头角。

  阻燃塑料用量最大

  全球阻燃剂60%~70%用于阻燃塑料,其中又以工程塑料为主,用于电子电气产品的防火。在过去二十年间,消费型电子产品的发展推动了整个阻燃剂和阻燃工程塑料工业的发展,这是因为消费型电子产品中要用到大量的工程塑料特别是阻燃工程塑料。工程塑料中最主要的和用量最大的是尼龙和聚酯(PET和PBT),其中约30%的尼龙和40%的聚酯为阻燃级产品,主要应用领域集中在电子电气行业。统计数字表明亚太地区总的尼龙和聚酯消耗量近五年来年均增长速度在8%以上,目前该地区已跃居为全球阻燃工程塑料最大的市场。

  目前国内大部分改性尼龙厂主要使用价格较低的十溴联苯醚阻燃剂,由于欧盟已禁用这种阻燃剂,而且长远看来,其他国家也可能对该产品禁用,因此企业应当及早寻求价格较低的合适替代品。在国外阻燃尼龙中应用最广的是溴化苯乙烯聚合物,其成本为十溴联苯醚的近三倍,因而使许多国内厂商望而却步。使用溴化聚苯乙烯制备的阻燃尼龙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目前其已成为国内外中高档阻燃尼龙主打产品,国外生产厂商如杜邦、帝斯曼等广泛采用这种高性能阻燃剂,因而占据了大部分高利润阻燃尼龙市场。

  在阻燃聚丙烯中,2001年无卤阻燃的比重已达到24%。目前美国通用电气塑料公司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供应3种高性能符合生态要求的无卤阻燃塑料,即无卤阻燃聚碳酸酯、无卤阻燃PC/ABS及无卤阻燃改性聚苯醚。采用这类新型阻燃塑料制成的元器件不仅能达到日益严格的阻燃标准,而且也符合生态要求,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此外,无卤硅系阻燃聚碳酸酯在电子、电气行业中也备受青睐,其性能可与传统溴系阻燃产品媲美,而且价格并不高,加工性能也较好。

  随着各国环保标准的提高,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含卤阻燃剂将成为塑料行业的必然选择,因此无公害、绿色环保的阻燃技术和阻燃材料在未来将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相关企业应当及早做好准备,以应对市场变化。
推荐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