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BOOST、石墨烯堪称汽车的“减肥”药!


来源:广州日报(广州)

[导读]  据宝马、奔驰、大众、丰田等主流汽车厂的研发工程师表示,轻量化是汽车研发的重要方向。采用轻量化材料,是汽车减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铝、镁、钛,甚至碳纤维,估计大伙比较熟悉,就算没有亲见,也有耳闻,只有BOOST和石墨烯比较新鲜。

中国粉体网讯  据宝马、奔驰、大众、丰田等主流汽车厂的研发工程师表示,轻量化是汽车研发的重要方向。之所以下大力气给汽车减重,除为提升燃油经济性,还有为安全考虑:现代汽车安全设备和电子设备越来越多,需要减下重量安装这些设备。采用轻量化材料,是汽车减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铝、镁、钛,甚至碳纤维,估计大伙比较熟悉,就算没有亲见,也有耳闻,只有BOOST和石墨烯比较新鲜。

典型的汽车用轻量化材料:


材料

优点

缺点

减重效果

造价

可回收、铸造技术成熟。可制作联合组建

易腐蚀、焊接难度比钢高、难成型

30%~60%

14~15/kg

高强度钢

技术门槛低、设施成熟、性能可靠

减重后刚度降低、潜力挖掘殆尽

10%~28%

5.3~6.1/kg

密度低,可回收利用

产量低、成本高、易氧化

30%~70%

25.9~30.5/kg

碳纤维复合材料

强度高、减重效果好、成本逐渐降低

制作复杂、可塑性低

50%~70%

91~152/kg

玻纤复合材料

可适应复杂化学环境、阻尼性能佳

不可回收、生产周期长、强度受限

25%~35%

7.6~76.2/kg

BOOST

轻便、高弹性、韧性佳、耐低温

看起来廉价

50%~80%

淘宝上,使用BOOST材料的阿迪达斯NMD跑鞋价格1100元左右

石墨烯

密度低、耐磨、导热导电性能好

产量低、价格高、与其它材料相容性差

——

按克计算,国内外价格不一


汽车轻量化材料中的黑科技:BOOST、石墨烯与高强度钢


BOOST可用于座椅等填充物

BOOST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泡沫,事实上是一种新的材料。其优点是材料轻便,且拥有高弹性,在受到冲击之后能迅速回弹。BOOST先是被用在鞋上,主要是跑鞋。在风靡体育领域之后,BOOST打算向休闲行业、工程机械、物流部门以及汽车制造业延伸。

汽车上可以用到BOOST的地方还真不少。比如座椅填充物、部件与部件之间的缓震材料、地板填充材料、仪表台,还比如前后保险杠、内饰填充材料等。

此前,有车主吐槽,拆下车门板和保险杠的夹层,发现里面全是泡沫,认为是汽车主机厂在偷工减料。假如汽车主机厂将泡沫换成BOOST,再给予合理的解释与引导,就不会有这类的问题,因为BOOST比起泡沫,无论是性能,还是形象,都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石墨烯 理想的轻量化材料

在汽车行业,石墨烯也是个“新人”。理论上,石墨烯强度是钢的100倍,同时密度低,是理想的汽车轻量化材料。石墨烯与碳纤维有点类似,虽然加工比较麻烦,但减重效果好。比起碳纤维,石墨烯运用范围更广,因为除密度低的优点之外,还具备导热、防腐、储能等优点。其中,在电池领域,能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而引发关注。

石墨烯的缺点在于暂时没有太多大规模量产的方法,其成本是按克计算。要在汽车上实现大规模的运用,估计还需要点时间。部分国家的汽车主机厂都开展石墨烯在汽车上运用的研究,包括中国。当然,其中是否利用石墨烯进行炒作,就不得而知。

高强度钢是性价比之王

不得不说,在汽车减重这个环节上,高强度钢是最具性价比的方案,其减重效果在10%~28%之间,是所有减重材料之中最低的,但5.3元~6.1元/千克的成本是所有之中最低的。而且,技术门槛低,设施成熟,性能可靠。

也正是因为高强度钢的减重性价比最高,新车都不约而同加大高强度钢的使用比例。Jeep自由侠号称是70%,别克威朗是72%,大众凌渡是80%,某款日系车型甚至宣称是100%。

“高强度钢”成了厂家宣传新车时的一个噱头。将钢材高强度钢的使用比例用于判别车辆安全性,不一定正确,因为同为高强度钢,屈服强度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高强度钢使用得越多,车辆减重就愈发明显,燃油经济性也随之提升。

中国燃油限值标准要求至2020年,新车百公里油耗要降至5.0L/100km。汽车主机厂只能大量采用轻量化材料,目前是高强度钢,接下去可能会是铝,再接下去则有可能是BOOST。


推荐7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