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再公布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重点专项聚焦新材料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导读]  日前,科技部再公布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10个重点专项,包括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等多个新材料领域专项,可见国家对于新材料领域的关注度。

中国粉体网讯    科技部2月19日再公布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包括高性能计算、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地球观测与导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和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0个重点专项。

  此前,科技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量子通信、纳米科技等9大专项入选。

  科技部多个重点专项聚焦新材料 十三五关注度提升

  在此次公布的10个重点专项中,包括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等多个新材料领域专项,可见国家对于新材料领域的关注度。与传统材料相比,新材料产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研究与开发投入高,产品的附加值高,生产与市场国际性强等特点。新材料细分的超导材料、石墨烯、液态金属等25个行业中,大多的年产值在百亿元。其中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3D打印、传感器首当其冲,发展市场空间高达万亿。

  之前据媒体报道,工业与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在2015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上透露,包括石墨烯在内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正在编制并即将出台。石墨烯作为材料界新星,凭借优异性能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有望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新材料技术是世界上公认的六大高技术领域之一,重点是开发性优异的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其意义在于一旦研制成功,将会带动整个制造业实现技术突破,这一点对于中国工业创新而言尤为重要。新材料行业作为新兴产业重要组成也将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拟列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指引。

  除此之外,在正在制定的有色金属十三五规划中,也凸显出新材料的地位。据之前媒体报道,有色金属“十三五”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实施重点突破。要为扩大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并充分借力国家重大战略,寻找有色金属工业的新增长点,在新能源、新材料、深部勘探找矿、材料高端利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新材料领域研究屡获突破 细分行业商用望拓宽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将新材料列为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而在“十三五”期间,化工新材料有望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石墨烯、碳酸锂、纳米、碳纤维等细分领域技术也不断突破,商用领域有望拓宽。

  石墨烯方面,近期,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出的新型石墨烯基高能量度锂离子电容器技术在北京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和评价。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成果创新性强,建议尽快推进产业化进程。

  在碳纤维方面,日前,由天顺化工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承担的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T700级碳纤维碳化中试生产线及工艺研究”,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由我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杜善义院士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天顺公司以自主研制生产的碳纤维原丝为原料,经过工艺优化,所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产品可替代进口。

  超导材料方面,近期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获悉,由该研究所为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的高温超导磁透镜在上海完成磁场测量。磁场分布结果满足设计要求,将用于电子显微镜的总装调试。这是国际上首次用高温超导磁体作为电子显微镜的磁透镜,也是高能所研制的第一台高温超导磁体。

  液态金属方面,在云南省宣威市举行的首届液态金属产业技术发展论坛上,中科院理化技术所双聘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刘静表示,液态金属或作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原创科技之一。中国在液态金属领域有幸走在世界的前列,在中国建成世界级的液态金属谷。刘静介绍,他和团队研发出一系列在世界上广有影响的原创技术,如世界首支液态金属电子手写笔,可直接绘制电路;借助世界首台液态金属电子电路打印机,只需在电脑上画好电路图,就可将其直接打印出来;首台室温3D金属打印机,则可实现更为复杂的功能器件。

推荐2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