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建材工业将快速发展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会长张人为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建材协会三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协会系统工作会议上说,由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持续保持增长,建材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态势。

  2003年1~11月,我国建材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283.5亿元,同比增长25.1%,是近10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0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2%。张人为预计2003年建材工业增加值可达1428亿元,增长25%;销售收入4475亿元,增长25.7%;实现利润248亿元,增长80%;出口金额52亿美元,增长24.5%。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国建材、中国材料科工、北京金隅、海螺、渤海、山东水泥、上海耀皮、南方、华尔润玻璃、惠达陶瓷、巨石玻纤等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行业结构调整和并购重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张人为指出,2004年是我国建材工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创造更好业绩的重要一年。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据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预测,今年国际经济整体形势将好于去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左右,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给我国建材产品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了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的上升阶段,表现在以改善住、行条件为特征的新消费结构升级开始启动;由消费升级带动汽车、房地产和电子通讯等高成长产业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建材工业是与基础设施建设、往行消费升级及加快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围绕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建材产品的市场需求将稳步增长。今年建材工业可望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将保持较高的水平。

  建材工业亟待转型

  张人为说,目前我国建材工业正面临着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去年以来,煤、电、油、运对建材发展的瓶颈制约影响已日趋突出。由于建材出口快速增长,陶瓷、石材、玻璃等商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的可能性增加。水泥总量中立窑及其他落后工艺仍占七成以上,平板玻璃销售市场中仍有10%的劣质小玻璃、土法坩埚玻纤维等本该淘汰的产品还在冲击着市场。今年建材产品新增能力将可能超过市场需求,在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下,市场竞争的加剧将可能导致产品价格和企业效益的下滑。

  张人为强调,受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以及市场需求直接拉动所引发的水泥、玻璃等行业的投资热中,存在着部分地区和企业不顾市场需求和资源、资金以及运输等条件的制约而刻意求大的盲目性和过度倾向,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工艺和产品又死灰复燃。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调控,势必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的矛盾更加突出,从而影响建材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张人为说,全行业都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要着力从有利于促进建材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上谋发展;从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谋发展;从与能源、资源和建筑等相关产业协调下谋发展。坚持中国建材工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战略,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实现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

  强化协会功能

  2004年建材协会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引导建材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紧紧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单位,积极开展为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各项服务活动;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活力,加强合力,增强财力,办好办强建材协会。

  2004年,重点组织好《建材工业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等的编制工作,同时继续加强与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的沟通,力争将水泥、玻璃、新型建筑材料列入国家专项产业规划中。今年起要加强与各省市建材主管部门、协会和重点企业的联系,逐步建立发展情况沟通机制,每半年组织编制一本《建材行业发展报告》。还将与中国硅酸盐学会一起共同设立建筑材料工业科学技术奖,促进建材行业的科学进步,激励、弘扬为建材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同时要精心做好该奖项的首次评审组织工作。

  对已获中国名牌称号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要加大宣传,提高广大建材企业的名牌意识和创名牌工作的积极性,还要继续组织有关代管协会各级开展名牌产品的培育工作,指导水泥、玻璃、玻璃纤维、玻璃钢、非金属矿、摩擦密封材料等协会,择优选择有竞争力的产品,申报2004年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今年重点办好第三届中国国际绿色建材展,力争将其成为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布平台、名牌产品的展示平台、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平台、建设项目的采购平台、建材行业的国际交流平台和各专业协会开展活动的服务平台。(马健)
推荐1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