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瞄准“首位”做大做强


来源:铜陵日报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PCB产业园的超远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看到流水生产线上,钻孔机等设备正在同步进行自动钻孔操作,生产多层高密度印制线路板。从去年1月份实现大批量生产到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产能已经提高了2.6倍。

  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军介绍说,去年以来,公司多层高密度印制线路板发展整体趋势非常好。“2011年最高的产出是每月24000吨,而今年一季度,我们均突破了2011年单月产出最好的纪录,甚至达到了25500吨,从5月起,我们逐步将产能拉到28000吨到3万吨,以实现第一期规划的产能设计。”张建军说。

  超远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首家入驻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PCB产业园的高新企业。它不仅填补了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链,也填补了安徽省印制线路板在全制程规模生产领域的空白。而铜陵独特的产业、资源优势,也使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得到快速发展。张建军表示,企业目前产能快速提升,最重要的原因是得到了铜陵前端铜产业材料的支持,比如华纳的铜箔、浩荣的基板、有色铜球的快速供应等,使他们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超远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正是铜陵市近年来大力推进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铜陵市确定把铜基新材料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优先发展,努力将其培育发展成为全国总量最大、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能够带动铜陵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支柱产业。

  据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铜陵市先后编制出台了《铜基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铜基新材料产业鼓励发展的产品目录》等,重点鼓励、扶持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高精尖及应用于国家重点领域的产品,引导该产业向高端发展。

  为了更加突出优势主导产业,铜陵市专门出台了《关于促进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在土地出让金奖励、设备投资补贴、税收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整合全市各类产业扶持资金,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通过补助、贴息等方式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行扶持。为加快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铜陵市还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不断做大做强铜陵有色、精达集团、全威铜业等行业内领先企业。同时,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瞄准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定向招商,建立重大项目市领导联系制度、部门帮扶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各个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能快速高效解决。

  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相对集中的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正积极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铜及铜加工)示范基地和国家专利产业化(铜深加工)试点基地两块牌子,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去年财政对科技投入占开发区当年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13%。同时,引导和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档次。2011年开发区专利申请量达到389件,同比增长181.9%,其中发明专利102件。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带动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一批有实力的铜基新材料企业纷纷落户铜陵市,形成了产业的“洼地”效应。今年3月,永利电子铜陵有限公司开工建设了年产72万平方米高密度、多层印制电路板项目。该公司董事长柏万春告诉记者,铜陵的铜基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他们的企业跟华纳铜箔、浩荣电子的基材,形成一个产业链,为后期发展营造了很大空间。

  据悉,今年以来,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铜产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52.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9.3%,在铜价比去年同期下降近20%的不利形势下,仍然实现了5.1%的增长。根据省相关统计数据,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完成50.2亿元,同比增长46.2%,高出全省新兴产业平均增幅4.1个百分点,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36.5个百分点。

  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铜陵市将投入600亿元以上资金用于铜基新材料的研发和节点项目建设,培育发展1个千亿元、3个百亿元、5个超50亿元销售收入的龙头企业,力争2015年铜基新材料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800亿元以上,基本形成完整的铜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链,带动铜加工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整个铜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将铜陵市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名副其实“世界铜都”。
推荐3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