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土厅局长座谈会”风向有变。
河南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对媒体表示,“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后备矿产资源匮乏,”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国土资源部门今年最关心的问题。
据悉,今年矿产资源保障的话题,也占到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讲话内容的一半以上。
与这次国土厅局长座谈会高度关注矿产资源保障话题形成呼应的是,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地质勘查形势分析半年报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王家华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务院和国土部均对矿产资源保障高度重视,中矿联也就找矿体制改革问题写了建议,相信今年会在矿产管理体制改革上,有一系列的突破。
“半年报”制度
敏感人士意识到,今年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不是土地供应情况分析,而是找矿结果大讨论。
徐绍史6月19日在杭州召开的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上表示,国内矿产资源保障压力大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示的“两个更加”和“资源保障要立足于国内”的目标,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在今后大力加强地质找矿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徐绍史说,2009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达到了850亿元,增长18.2%,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勘查基金以及民间资本都在积极投入,预计今年地质勘查投入比2009年还有增长。
同时,国土资源部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矿产资源的“十二五”保障目标要大幅度提高,这对当前的勘查投入提出了考验。
徐绍史说,地质勘查要实现“三五八”目标: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格局。
除了加大投入规模以外,徐绍史还提出了各地国土厅局要对地质勘查负责的要求。
而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开始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半年报制度,改变了过去矿产勘查开发结果年度报的惯例。
一位熟悉情况人士说,建立矿产勘查半年报制度,就是为了让地方国土厅局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切实负责,国土部门能动态掌握资源勘查情况。
“也不排除将来具备条件的时候,建立季度报和月报的制度”,上述熟悉情况人士说,当前地质勘查工作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地质勘查的投入和发现矿产的能力还不行,暂时没必要建立季度报等制度。
不过,半年报制度建立了国土部动态掌握和调控矿产资源的手段。
记者拿到的这份“通知”内容中也指出,省级地质勘查形势分析半年报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查科技研究等各类地质工作的投资额度和投资结构,分析与上年度同期投资增减变化情况和原因,报告矿产资源勘查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对全年地质勘查投入和形势作出预判。各省(区、市)在编写本地半年报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内容。
而国土部给出的“半年报”提纲内容也指出,各地矿产勘查资金和工作量的投入,是汇报的重点。
各地需要说明本省(区、市)上半年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的个数和资金额度,并说明其资金来源;开展野外施工的矿产勘查项目(不含油气)个数和资金,并说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的投入额度,以及投入的机械岩芯钻探、坑探、槽探、浅井等主要实物工作量。
找矿机制改革
建立地质找矿结果半年报制度,让地方国土厅局对地质找矿负责,这仅是地质找矿制度改革的开始。
王家华对记者说,地质找矿工作还面临很多体制性问题。
例如,国内地质找矿的环境恶化问题。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对地质部门来本地区找矿采取“雁过拔毛”的做法,一旦在该地区发现了矿藏,进行开采时,地方政府就要“干股”。
“打一眼井,在A村打井必须雇用A村村民作为民工,挪到旁边的B村打井,这些人都要遣散,接着重新雇用B村的人来做民工。”王家华说,地质勘查队伍往往要面对地方政府、村民等几道关。
与此同时,随着前几年矿产勘探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勘单位处于关门的边缘,技术人才流失。2009年,在国土部的干预下,才全面解决了地勘队伍全部进入事业单位编制的问题。
徐绍史在上述杭州会议上表示,地质勘探终究要走公益带动市场投入的机制,政府投资不可能包办一切,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给予地质勘查单位事业单位编制,仍然希望地质勘查单位能顶着事业单位的帽子,做一些企业的事情。尤其是开拓创新方面。
“现在央企在矿产开发方面是比较弱势的。”王家华说,地质勘查投入大,风险高,央企一向是主要投资者。但是这几年形势不一样了。很多地方政府看到让央企开发本地资源,给本地留存资源税收很少。地方政府都倾向于由本地控制的国企进行矿产开发。
中矿联将当前破解矿产勘查机制的“泥河模式”推荐给国土部。
所谓“泥河模式”起因于2007年5月,安徽境内庐枞山发现了大型磁铁矿,地质勘探队伍迅速与五矿集团、当地政府以及中央地勘基金签订了“四方协议”,迅速实现了公益性勘探向商业性开发的转变,协调了地方、中央、企业和勘探队伍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模式当中,地勘队伍以知识产权转化为该矿产的股权,地方政府也获得了相应的股权,避免了地方政府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阻挠矿产开发的情况。
王家华说,改革资源税体制等,是解决利益协调问题的主要手段,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利益协调机制。“泥河模式”毕竟可复制性有多大还不得而知,如果没有中央的规范,仅靠地勘队伍一家一家去谈判,签协议是不现实的。
徐绍史在上述杭州会议上指出,建立找矿新机制,最重要的是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问题。
其次,地质勘查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的诚信仍有很大的问题,很多地质勘查单位造假现象很多,有的国有地勘单位甚至也参与造假。
王家华建议说,应该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对于没有诚信的地质勘查单位,采取市场限制进入的方式。对于没有诚信的地质勘查个人,取消其从业资格。
在谈及找矿机制改革方向时,徐绍史说,根本方向还是要坚持市场化,政府不能越位,采取公益性勘查引导商业性勘查的做法,推进地质勘查的社会资本性投入。
王家华说,目前已经有很多地质勘查单位和资本联合建立了风险勘查基金,证券市场也在研究开放政策,让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上市,可以有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地质勘查行业等。
河南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启生对媒体表示,“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后备矿产资源匮乏,”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国土资源部门今年最关心的问题。
据悉,今年矿产资源保障的话题,也占到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讲话内容的一半以上。
与这次国土厅局长座谈会高度关注矿产资源保障话题形成呼应的是,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建立地质勘查形势分析半年报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王家华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务院和国土部均对矿产资源保障高度重视,中矿联也就找矿体制改革问题写了建议,相信今年会在矿产管理体制改革上,有一系列的突破。
“半年报”制度
敏感人士意识到,今年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不是土地供应情况分析,而是找矿结果大讨论。
徐绍史6月19日在杭州召开的百家地质队长座谈会上表示,国内矿产资源保障压力大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示的“两个更加”和“资源保障要立足于国内”的目标,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在今后大力加强地质找矿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徐绍史说,2009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达到了850亿元,增长18.2%,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勘查基金以及民间资本都在积极投入,预计今年地质勘查投入比2009年还有增长。
同时,国土资源部正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矿产资源的“十二五”保障目标要大幅度提高,这对当前的勘查投入提出了考验。
徐绍史说,地质勘查要实现“三五八”目标: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格局。
除了加大投入规模以外,徐绍史还提出了各地国土厅局要对地质勘查负责的要求。
而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开始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半年报制度,改变了过去矿产勘查开发结果年度报的惯例。
一位熟悉情况人士说,建立矿产勘查半年报制度,就是为了让地方国土厅局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切实负责,国土部门能动态掌握资源勘查情况。
“也不排除将来具备条件的时候,建立季度报和月报的制度”,上述熟悉情况人士说,当前地质勘查工作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地质勘查的投入和发现矿产的能力还不行,暂时没必要建立季度报等制度。
不过,半年报制度建立了国土部动态掌握和调控矿产资源的手段。
记者拿到的这份“通知”内容中也指出,省级地质勘查形势分析半年报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水工环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查科技研究等各类地质工作的投资额度和投资结构,分析与上年度同期投资增减变化情况和原因,报告矿产资源勘查取得的重大进展,并对全年地质勘查投入和形势作出预判。各省(区、市)在编写本地半年报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内容。
而国土部给出的“半年报”提纲内容也指出,各地矿产勘查资金和工作量的投入,是汇报的重点。
各地需要说明本省(区、市)上半年开展矿产资源远景调查项目的个数和资金额度,并说明其资金来源;开展野外施工的矿产勘查项目(不含油气)个数和资金,并说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资金等各类资金的投入额度,以及投入的机械岩芯钻探、坑探、槽探、浅井等主要实物工作量。
找矿机制改革
建立地质找矿结果半年报制度,让地方国土厅局对地质找矿负责,这仅是地质找矿制度改革的开始。
王家华对记者说,地质找矿工作还面临很多体制性问题。
例如,国内地质找矿的环境恶化问题。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对地质部门来本地区找矿采取“雁过拔毛”的做法,一旦在该地区发现了矿藏,进行开采时,地方政府就要“干股”。
“打一眼井,在A村打井必须雇用A村村民作为民工,挪到旁边的B村打井,这些人都要遣散,接着重新雇用B村的人来做民工。”王家华说,地质勘查队伍往往要面对地方政府、村民等几道关。
与此同时,随着前几年矿产勘探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勘单位处于关门的边缘,技术人才流失。2009年,在国土部的干预下,才全面解决了地勘队伍全部进入事业单位编制的问题。
徐绍史在上述杭州会议上表示,地质勘探终究要走公益带动市场投入的机制,政府投资不可能包办一切,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给予地质勘查单位事业单位编制,仍然希望地质勘查单位能顶着事业单位的帽子,做一些企业的事情。尤其是开拓创新方面。
“现在央企在矿产开发方面是比较弱势的。”王家华说,地质勘查投入大,风险高,央企一向是主要投资者。但是这几年形势不一样了。很多地方政府看到让央企开发本地资源,给本地留存资源税收很少。地方政府都倾向于由本地控制的国企进行矿产开发。
中矿联将当前破解矿产勘查机制的“泥河模式”推荐给国土部。
所谓“泥河模式”起因于2007年5月,安徽境内庐枞山发现了大型磁铁矿,地质勘探队伍迅速与五矿集团、当地政府以及中央地勘基金签订了“四方协议”,迅速实现了公益性勘探向商业性开发的转变,协调了地方、中央、企业和勘探队伍的利益。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模式当中,地勘队伍以知识产权转化为该矿产的股权,地方政府也获得了相应的股权,避免了地方政府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阻挠矿产开发的情况。
王家华说,改革资源税体制等,是解决利益协调问题的主要手段,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利益协调机制。“泥河模式”毕竟可复制性有多大还不得而知,如果没有中央的规范,仅靠地勘队伍一家一家去谈判,签协议是不现实的。
徐绍史在上述杭州会议上指出,建立找矿新机制,最重要的是矿业权市场建设的问题。
其次,地质勘查市场秩序和市场主体的诚信仍有很大的问题,很多地质勘查单位造假现象很多,有的国有地勘单位甚至也参与造假。
王家华建议说,应该建立注册地质师制度,对于没有诚信的地质勘查单位,采取市场限制进入的方式。对于没有诚信的地质勘查个人,取消其从业资格。
在谈及找矿机制改革方向时,徐绍史说,根本方向还是要坚持市场化,政府不能越位,采取公益性勘查引导商业性勘查的做法,推进地质勘查的社会资本性投入。
王家华说,目前已经有很多地质勘查单位和资本联合建立了风险勘查基金,证券市场也在研究开放政策,让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上市,可以有风险投资基金进入地质勘查行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