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稀土信息中心和全国稀土信息网主办,中国稀土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中国稀土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北方稀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稀土信息》、《稀土》、《稀土市场》、《China Rare Earth Information》、“中国稀土网站”等媒体协办的评选“2008年中国稀土十大科技新闻”日前揭晓。此次入选的稀土十大科技新闻是从2008年各主流媒体报道的在全国范围内发生的100余件候选的稀土科技新闻中经投票选出的。
1、中国自主研制的掺镱氧化镧钇透明陶瓷实现激光输出
2007年12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的杨秋红教授课题组,经过2年多的试验,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Yb氧化镧钇透明陶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掺Yb氧化镧钇透明陶瓷的激光输出。成为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后,又一个在激光透明陶瓷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掌握其制备工艺并成功实现激光输出的国家。
该课题组采用高纯商业纳米粉为原料,通过预处理、球磨、干燥,在1600~1700℃还原条件下保温20小时以上,烧结成致密的、具有高光学质量的Yb氧化镧钇透明陶瓷。研制的Yb氧化镧钇透明陶瓷(3.5mm厚)在激光工作波段1080nm的直线透过率高达81%,材料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与日本的Yb:Y2O3透明陶瓷基本相同,荧光寿命则提高40%以上。
该体系的创新研究结果拥有6项核心发明专利,2007年先后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应用物理快报》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刊:B》等刊物上发表。引起国外从事激光方面的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2、首台“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2008年3月,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通过国家科技部科技司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同组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此机组属国际首创,对于加速我国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0月,包头市汇全稀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科技大学和包头市爱能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组成产学研联合体,对兆瓦级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展开攻关,并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此风电机组首台样机于2007年7月在包头市白云区安装和试运行以来,数据显示各项技术指标达到项目合同要求,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任远、雷清泉等10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此风电机组属国际自创,具有创新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机组的零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此风电机组在最大风能获取输出功率调节、电机调速控制系统、成套风电机组电能系统优化、振动的抑制和控制、不同风况下机组的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专利和科技成果。
专家们认为,此风电机组的研制成功对于合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风能和稀土资源,加速我国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形成稀土永磁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系列化和产业化。
3、我国高温超导体研究步入世界最前沿
2008年2月到4月,国际物理学界在高温超导领域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而主导这股热潮的科学家主要是中国物理学家。
自2007年12月开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陈根富博士就投入到镧氧铁砷非掺杂单晶体的制备中。2008年2月23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细野秀雄教授(Hideo Hosono)报告,掺杂了氟的镧氧铁砷化合物(LaOFeAs)能够在26K(-247.15℃)的温度下显示出超导特性。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中科院物理所的王楠林、陈根富研究组迅速制备出该样品,在一周内实现超导并研究了其物理性质。几乎与此同时,该所闻海虎研究组通过在镧氧铁砷材料中用二价金属锶替换三价镧,发现有零下248.15摄氏度以上的超导电性。
3月25日和3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组和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组分别独立发现超过零下233.15摄氏度超导体,从而证实这类超导体为非传统超导体。3月29日,物理所赵忠贤院士领导的小组通过氟掺杂的镨氧铁砷化合物,把超导临界温度提高到零下221.15摄氏度;4月初,该小组又发现无氟缺氧钐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零下218.15摄氏度。世界上20多个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纷纷向物理所要求提供样品。
与此同时,物理所的方忠、王楠林等研究人员也在探究镧氧铁砷的超导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所预言的母体中的条纹自旋密度波态已得到了美国两个研究小组的证实。镧氧铁砷这种铁基超导新材料的发现,拓展了稀土在超导领域的应用。
2008年4月2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在报道该研究成果时称:“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
4、“稀土多元合金高耐蚀镀层材料的应用研发”通过验收
2008年5月,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安徽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由马鞍山市鼎泰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稀土多元合金高耐蚀镀层材料的应用研发”科研课题进行验收。此项目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引导项目,历时3年,按期完成。
马鞍山市鼎泰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稀土多元合金高耐蚀镀层材料的应用研发项目”是我国新材料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其产品抗腐性能显著优于热镀锌镀层以及普通锌铝合金及稀土锌铝合金镀层材料,使用寿命比同类普通热镀锌及普通锌铝合金产品提高了2倍以上。鼎泰公司现已建成了年产6000吨稀土多元合金高耐蚀镀层产品生产线,产品重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国内大多数江河,如长江、赣江、湘江、黄河、大渡河等上的超高压大跨越线路用的超高强度与耐强腐蚀镀层钢缆均为鼎泰公司所制造,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5、我国稀土杂化及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获系列成果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研究员带领稀土光电材料课题组瞄准“稀土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组装和性能研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重要方向,经多年的不断开拓、奋力拼搏,取得了系列在国内外具有显示度的成果:先后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先进功能材料》、英国《化学通报》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篇。
稀土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易耦合到光纤中、加工性能好等特点,可应用于显示、激光、光波导放大及荧光免疫分析等诸多领域。其问世近十年间,已在信息材料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并迅速成为国际无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竞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长春应化所创新性地将稀土有机配合物通过硅—碳共价链嫁接到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互穿网络骨架上,制备出了稳定性好、发光效率高、性能优异的杂化材料;成功地制备了稀土介孔杂化薄膜材料,得到了具有优异近红外发光性能的介孔杂化材料,在光波导放大及激光体系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国内外未见报道;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钐配合物的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该成果的取得对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先进材料,将我国的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经济优势,推动稀土资源高值化和提升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6、风云三号发射成功 稀土电机立新功
2008年5月27日,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1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当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双余度稀土永磁电机成功的展开了卫星太阳能帆板,这是卫星上天后的第一个控制动作,也是一个关键动作。
约一个小时后,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另一个稀土电机成功抬升了微波成像仪。风云三号卫星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是国内目前投资最大、功能最强的对地观测卫星,安装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1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探测仪器,其中微波成像仪是该星的一个标志性载荷。
西北工业大学历时8年研制的风云三号卫星太阳能帆板和微波成像仪展开电机具有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强,寿命长等特点。该电机元器件不依赖国外进口,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在航天驱动机构上长寿命高可靠性双余度有刷直流电机的空白。
7、我国首次合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稀土双功能螯合剂”
200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稀土双功能螯合剂合成”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我国科技人员首次研制合成了一种具有荧光性能、可用于稀土和蛋白质连接的新型双功能螯合剂。
该项目属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研究以消除放射性污染、提高生物活性物质分析灵敏度为目的,结合荧光成像、免疫组化、定位杂交、DNA芯片和在线检测需求,为建立自主创新的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体系,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制用于蛋白质和DNA标记的新型双功能螯合剂。
科研人员以稀土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蛋白质,避免了放射性物质半衰期长、试剂盒使用寿命短、环境污染等弊端。通过有机—无机配位化合物合成与功能研究,首次研制合成了一种具有荧光性能、可用于稀土和蛋白质连接的新型双功能螯合剂——氯磺化邻三联苯(BTBCT),经红外、元素分析、核磁氢谱等表征,证明了BTBCT的结构,建立了BTBCT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该项成果不仅将对基因、蛋白组学研究和消除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肿瘤、遗传基因变异、重要病毒如艾滋病病毒等的原体诊断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8、“神舟七号”飞向太空 稀土院人再做贡献
2008年9月25日至27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包头稀土研究院生产的稀土永磁制导器件,再一次被用到“神舟七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上,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立下新功;10月8日,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发来感谢信,对包头稀土研究院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合作表示衷心感谢,对包头稀土研究院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的辛勤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
包头稀土研究院,曾参与了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2007年嫦娥一号的火箭导航系统制导器件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9、“高纯稀土金属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稀土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开发专项中“高纯稀土金属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继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之后,于2008年10月1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自主开发了6项稀土金属及其特种合金制备技术和设备,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6项。通过项目的实施,有研稀土在稀土金属及其特种稀土合金方面的制备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稀土行业技术进步及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稀土冶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装备水平的提升。
10、“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08年10月21日,由包钢稀土、中科院、清华大学等17家企业、13家科研单位联合发起的“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行了揭牌仪式。
“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包头市科技局、包头稀土开发区管委会积极推动下,由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各控股子公司)及内蒙古和发稀土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倡导发起,并联合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北京分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内蒙古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稀土材料国家工程中心、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内蒙古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以及包头新源稀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包头韵升强磁材料有限公司、包头市玺骏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稀土集团等稀土重点企业成立的。
创新联盟是以相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受益为基础,在联盟框架内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目标是把国内重点稀土企业、国内相关大学和研究院所组织起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体系,研发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及具有市场潜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
1、中国自主研制的掺镱氧化镧钇透明陶瓷实现激光输出
2007年12月,上海大学材料学院的杨秋红教授课题组,经过2年多的试验,成功制备了高质量的Yb氧化镧钇透明陶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掺Yb氧化镧钇透明陶瓷的激光输出。成为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后,又一个在激光透明陶瓷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掌握其制备工艺并成功实现激光输出的国家。
该课题组采用高纯商业纳米粉为原料,通过预处理、球磨、干燥,在1600~1700℃还原条件下保温20小时以上,烧结成致密的、具有高光学质量的Yb氧化镧钇透明陶瓷。研制的Yb氧化镧钇透明陶瓷(3.5mm厚)在激光工作波段1080nm的直线透过率高达81%,材料的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与日本的Yb:Y2O3透明陶瓷基本相同,荧光寿命则提高40%以上。
该体系的创新研究结果拥有6项核心发明专利,2007年先后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应用物理快报》和《美国光学学会会刊:B》等刊物上发表。引起国外从事激光方面的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2、首台“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研制成功
2008年3月,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通过国家科技部科技司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共同组织专家鉴定。专家认为此机组属国际首创,对于加速我国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2006年10月,包头市汇全稀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科技大学和包头市爱能控制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组成产学研联合体,对兆瓦级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展开攻关,并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组。此风电机组首台样机于2007年7月在包头市白云区安装和试运行以来,数据显示各项技术指标达到项目合同要求,具备了批量生产能力。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任远、雷清泉等10多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此风电机组属国际自创,具有创新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机组的零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此风电机组在最大风能获取输出功率调节、电机调速控制系统、成套风电机组电能系统优化、振动的抑制和控制、不同风况下机组的稳定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专利和科技成果。
专家们认为,此风电机组的研制成功对于合理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风能和稀土资源,加速我国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形成稀土永磁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的系列化和产业化。
3、我国高温超导体研究步入世界最前沿
2008年2月到4月,国际物理学界在高温超导领域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而主导这股热潮的科学家主要是中国物理学家。
自2007年12月开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陈根富博士就投入到镧氧铁砷非掺杂单晶体的制备中。2008年2月23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细野秀雄教授(Hideo Hosono)报告,掺杂了氟的镧氧铁砷化合物(LaOFeAs)能够在26K(-247.15℃)的温度下显示出超导特性。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中科院物理所的王楠林、陈根富研究组迅速制备出该样品,在一周内实现超导并研究了其物理性质。几乎与此同时,该所闻海虎研究组通过在镧氧铁砷材料中用二价金属锶替换三价镧,发现有零下248.15摄氏度以上的超导电性。
3月25日和3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组和物理所王楠林研究组分别独立发现超过零下233.15摄氏度超导体,从而证实这类超导体为非传统超导体。3月29日,物理所赵忠贤院士领导的小组通过氟掺杂的镨氧铁砷化合物,把超导临界温度提高到零下221.15摄氏度;4月初,该小组又发现无氟缺氧钐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零下218.15摄氏度。世界上20多个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纷纷向物理所要求提供样品。
与此同时,物理所的方忠、王楠林等研究人员也在探究镧氧铁砷的超导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所预言的母体中的条纹自旋密度波态已得到了美国两个研究小组的证实。镧氧铁砷这种铁基超导新材料的发现,拓展了稀土在超导领域的应用。
2008年4月2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在报道该研究成果时称:“新超导体将中国物理学家推到最前沿”。
4、“稀土多元合金高耐蚀镀层材料的应用研发”通过验收
2008年5月,受国家科技部委托,安徽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由马鞍山市鼎泰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稀土多元合金高耐蚀镀层材料的应用研发”科研课题进行验收。此项目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引导项目,历时3年,按期完成。
马鞍山市鼎泰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稀土多元合金高耐蚀镀层材料的应用研发项目”是我国新材料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科研项目。其产品抗腐性能显著优于热镀锌镀层以及普通锌铝合金及稀土锌铝合金镀层材料,使用寿命比同类普通热镀锌及普通锌铝合金产品提高了2倍以上。鼎泰公司现已建成了年产6000吨稀土多元合金高耐蚀镀层产品生产线,产品重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国内大多数江河,如长江、赣江、湘江、黄河、大渡河等上的超高压大跨越线路用的超高强度与耐强腐蚀镀层钢缆均为鼎泰公司所制造,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5、我国稀土杂化及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获系列成果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张洪杰研究员带领稀土光电材料课题组瞄准“稀土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组装和性能研究”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重要方向,经多年的不断开拓、奋力拼搏,取得了系列在国内外具有显示度的成果:先后在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先进功能材料》、英国《化学通报》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20篇。
稀土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发光效率高、易耦合到光纤中、加工性能好等特点,可应用于显示、激光、光波导放大及荧光免疫分析等诸多领域。其问世近十年间,已在信息材料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并迅速成为国际无机化学和材料化学竞相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长春应化所创新性地将稀土有机配合物通过硅—碳共价链嫁接到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互穿网络骨架上,制备出了稳定性好、发光效率高、性能优异的杂化材料;成功地制备了稀土介孔杂化薄膜材料,得到了具有优异近红外发光性能的介孔杂化材料,在光波导放大及激光体系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国内外未见报道;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钐配合物的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
该成果的取得对于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先进材料,将我国的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经济优势,推动稀土资源高值化和提升在该领域的竞争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6、风云三号发射成功 稀土电机立新功
2008年5月27日,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01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当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双余度稀土永磁电机成功的展开了卫星太阳能帆板,这是卫星上天后的第一个控制动作,也是一个关键动作。
约一个小时后,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另一个稀土电机成功抬升了微波成像仪。风云三号卫星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是国内目前投资最大、功能最强的对地观测卫星,安装有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微波温度计、微波成像仪等11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探测仪器,其中微波成像仪是该星的一个标志性载荷。
西北工业大学历时8年研制的风云三号卫星太阳能帆板和微波成像仪展开电机具有可靠性高,环境适应性强,寿命长等特点。该电机元器件不依赖国外进口,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填补了我国在航天驱动机构上长寿命高可靠性双余度有刷直流电机的空白。
7、我国首次合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稀土双功能螯合剂”
2008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承担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稀土双功能螯合剂合成”研究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我国科技人员首次研制合成了一种具有荧光性能、可用于稀土和蛋白质连接的新型双功能螯合剂。
该项目属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研究以消除放射性污染、提高生物活性物质分析灵敏度为目的,结合荧光成像、免疫组化、定位杂交、DNA芯片和在线检测需求,为建立自主创新的固相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体系,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制用于蛋白质和DNA标记的新型双功能螯合剂。
科研人员以稀土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蛋白质,避免了放射性物质半衰期长、试剂盒使用寿命短、环境污染等弊端。通过有机—无机配位化合物合成与功能研究,首次研制合成了一种具有荧光性能、可用于稀土和蛋白质连接的新型双功能螯合剂——氯磺化邻三联苯(BTBCT),经红外、元素分析、核磁氢谱等表征,证明了BTBCT的结构,建立了BTBCT的合成路线和方法。
该项成果不仅将对基因、蛋白组学研究和消除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肿瘤、遗传基因变异、重要病毒如艾滋病病毒等的原体诊断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8、“神舟七号”飞向太空 稀土院人再做贡献
2008年9月25日至27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包头稀土研究院生产的稀土永磁制导器件,再一次被用到“神舟七号” 载人航天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上,为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立下新功;10月8日,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发来感谢信,对包头稀土研究院长期以来给予的支持和合作表示衷心感谢,对包头稀土研究院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的辛勤工作表示崇高的敬意。
包头稀土研究院,曾参与了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2007年嫦娥一号的火箭导航系统制导器件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9、“高纯稀土金属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稀土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开发专项中“高纯稀土金属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继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之后,于2008年10月1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授予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自主开发了6项稀土金属及其特种合金制备技术和设备,申报中国发明专利10项,获得授权6项。通过项目的实施,有研稀土在稀土金属及其特种稀土合金方面的制备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以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对稀土行业技术进步及产品升级换代起到很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稀土冶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装备水平的提升。
10、“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08年10月21日,由包钢稀土、中科院、清华大学等17家企业、13家科研单位联合发起的“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行了揭牌仪式。
“稀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包头市科技局、包头稀土开发区管委会积极推动下,由内蒙古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各控股子公司)及内蒙古和发稀土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倡导发起,并联合包头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北京分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内蒙古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稀土材料国家工程中心、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内蒙古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以及包头新源稀土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包头韵升强磁材料有限公司、包头市玺骏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稀土集团等稀土重点企业成立的。
创新联盟是以相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受益为基础,在联盟框架内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目标是把国内重点稀土企业、国内相关大学和研究院所组织起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开发体系,研发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及具有市场潜力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