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人形机器人作为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方向,对结构重量、力学性能与运动灵活性有着严苛要求。传统金属材料虽在强度上具备优势,但较高的密度易导致机器人整体重量过大,制约其动态性能与续航能力。复合材料凭借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及可设计性强等特点,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尤其在轻量化设计与结构优化领域展现出显著应用价值。
复合材料:轻量化与高性能的核心载体
实现人形机器人轻量化,核心在于在保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结构重量,材料的比强度(强度/密度)与比模量(模量/密度)是关键指标。
常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复合材料与传统材料性能比较 来源:《复合材料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熊健等)
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GFRP)、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CFRP)和芳纶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AFRP)等,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刚度,是典型的轻量化材料。采用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替代铝合金的结构设计,一般可以实现30%以上的结构减重。例如,Lee等用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制造人形机器人前臂与传动轴,相比钢材减重9-15公斤,大幅提升了机器人动态响应速度;Elasswad等通过3D打印技术,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表皮与尼龙芯层结合,开发出HYDROID机器人的柔性脚,不仅减重70%(质量仅0.265kg),弯曲强度还提升3倍。
HYDROID机器人的柔性脚设计尺寸 来源:Elasswad.Development of a new deformable flexible active foot for hydroïd robot using 3D printing of composite
目前,波士顿动力Atlas、本田ASIMO、宇树科技Walker等主流人形机器人,均已在外壳、骨架或承重结构中规模化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其整机重量较全金属设计降低15%-25%,运动灵活性与耐久性显著提升,可适应复杂地形行走、肢体协同作业等多样化场景。
特种工程塑料聚醚醚酮(PEEK)则在中高端场景中展现出替代金属的潜力。PEEK兼具耐高温、耐磨、自润滑与耐腐蚀性,其复合材料进一步强化了力学性能。特斯拉Optimus Gen-2机器人通过采用碳纤维增强PEEK复合材料,实现减重10公斤,行走速度提升30%;由PEEK制造的齿轮、轴承与骨骼部件,既能满足结构承重需求,又能减少运动摩擦损耗,适配机器人长期高频运行。
PEEK材料可应用部位 来源:特斯拉,民生证券研究院
结构优化:进一步释放轻量化潜力
除材料创新外,结构优化设计是实现轻量化的另一核心路径,通过算法模拟结构受力分布,优化材料空间布局。Albers等针对ARMAR III机器人胸腔支撑结构,提出“基础拓扑优化+动态耦合效应拓扑优化”的双阶段方法,基于复合材料设计出重量仅2.7公斤的高刚度结构,较传统金属结构减重40%;Junk等将拓扑优化与增材制造结合,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骨盆模块,在提升结构刚度的同时实现46%的减重,有效降低了机器人下半身运动负荷。
胸腔支撑结构优化 来源:Albers.Methods for Lightweight Design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in Humanoid Robots
总结与展望
复合材料已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轻量化与高性能化的核心材料,其应用覆盖从外壳、骨架到传动部件、驱动组件的全结构体系。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凭借高比强度特性实现大幅减重,PEEK等特种工程塑料拓展了中高端场景应用,而拓扑优化与集成化设计则进一步释放了材料潜力,使机器人在减重的同时,动态性能、耐久性与功能适配性均得到提升。
未来,随着复合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如高效3D打印、自动化成型)的突破,以及多材料协同设计(如复合材料与金属、弹性体的混合结构)的发展,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更轻重量、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突破,为其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家庭等实际应用场景奠定基础。
参考来源:
熊健.复合材料在人形机器人中的应用进展与趋势
Albers.Methods for Lightweight Design of Mechanical Components in Humanoid Robots
Elasswad.Development of a new deformable flexible active foot for hydroïd robot using 3D printing of composite
东吴证券《人形机器人轻量化:产业化前夕的进修课,应用为重——人形机器人深度研究系列九》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月明)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