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2025磨料磨具技术: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径——专访河南工业大学栗正新教授


来源:中国粉体网   轻言

[导读]  本期为您分享的是对河南工业大学栗正新教授的专访。

中国粉体网讯  2025年4月16日,由中国粉体网主办的“2025第二届高端研磨抛光材料技术大会”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大会期间,中国粉体网邀请到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做客“对话”栏目,就高端研磨抛光材料与技术、研磨抛光装备及应用、行业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访谈交流。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河南工业大学栗正新教授。



中国粉体网:栗教授您好,请问,当前国内磨料磨具行业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有哪些?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栗教授:国内磨料磨具产业发展四十多年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整体技术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方面已经超越国际先进技术指标。但是总体来讲,我们仍然落后于发达的国家。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说磨料方面,普通磨料仍然是传统磨料,国外先进企业早有了一些新兴的磨料,领先我们一代,像美国企业的形状可控磨料,法国企业的系列陶瓷磨料,还有像堆积磨料、烧结磨料等等,我们国内现在仍然是在研发追踪阶段。


磨具方面我们国内这几年的进步也非常快,但是在高速度,比如说120m/s线速度以上,还有在高精密,尤其是超精密加工,还有一些特殊应用的领域,比如像碳纤维,还有高粘附性的材料加工方面,我们现在还满足不了加工的需求。大部分的高端产品现在还是需要进口,国内中低端已经严重产能过剩,出现内卷现象。另外,我们和国外差距最大的是从磨料到磨具、磨床和磨削的集成研发,形成磨削解决方案的能力。国内基本上是在孤岛创新,国外已经着重于用户的磨削端的需求,已经能够系统化的研究解决方案,可是我们国内现在仍然是分离的,做磨料的研究磨料,做磨具的研究磨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集成创新。在目前技术复杂度越来越高,技术竞争越来越强的状态下,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我们需要向国外学习的。


中国粉体网:栗教授,以金刚石、立方氮化硼为代表的超硬磨料近年来有哪些关键进展?


栗教授: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因为它是工业材料领域硬度最高的材料,所以我们叫超硬材料,在磨料磨具领域是超硬磨料。超硬磨料它在高速度、高精密、高效率的加工方面替代普通磨料,这也是必然的趋势。


我们国内近十年来在高端的超硬磨料方面的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金刚石和CBN的合成效率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在降本增效方面发展的非常快,体现在比如说合成超硬磨料的六面顶压机的缸径越来越大,从原来的500毫米的油缸的直径已经发展到现在的1米,单次产量更高,成本就会降低,应用在磨具方面会更广泛。其次在制造过程中的智能化也越来越高。现在都是通过计算机控制,甚至计算机网络、集群控制等等,质量的保证方面也越来越好。这样,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尤其是半导体材料加工方面,从原来的硅单晶到现在的碳化硅单晶,在第三代半导体衬底的加工方面,金刚石的应用越来越多,还有像新能源材料,比如像光伏材料、单晶硅和多晶硅的硅光伏材料,它的切割也用了大量的金刚石,这样就带动了更多的金刚石和CBN的磨具不断研发,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比如还有像新能源汽车,因为材料轻量化要求,用到很多的镁铝合金等这种先进材料。先进材料的加工,现在大部分都是用精密切削技术,而不是磨削技术,这时候就要用到金刚石、CBN的大量的刀具,这个方面发展的非常快,它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泛。


还有个技术我们要重视的就是金刚石和CBN磨料的表面的改性。除了传统的镀镍,现在有镀钛、镀钨、镀钼甚至镀陶瓷材料,比如氧化铝、氧化硅都可以在超硬磨料的表面实行镀覆,对磨料与结合剂界面的调控提供了很好的手段,这就大大改善了它的应用性能。还有纳米尺度的发展也很重要,超硬材料具备纳米尺度的性能后,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多。超硬材料功能性方面应用将会大发展已经是共识,将开辟一个新的领域,例如热管理、光学窗口、电极以及量子材料等方面,是将来超硬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粉体网:栗教授,在“工业4.0”背景下,磨料磨具生产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有哪些实践路径?


栗教授:超硬材料行业目前是3.0时代,磨料磨具行业其实主要还是2.0或者是2.5时代,我们和4.0还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实现工业4.0在磨料磨具行业的落地,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实现途径,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我们一定要瞄准技术发展、经济发展需求推广工业4.0。因为如果没有能够产生效益和利润的技术,它的发展潜力就不会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围绕着用户的需求,围绕着产生的效益,推广工业4.0。工业4.0的特点是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其实它的应用还有一个和3.0以前不一样的就是协同,上游、中游、下游的协同,从制造到消费的协同,有人说是端到端的协同,所以在磨料磨具超硬材料行业要落实工业4.0,一定要从最终的用户角度来出发,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比如个性化的定制,工业4.0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能最大效率、最低成本地满足终端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落实工业4.0。


第二个途径就是我们在工业4.0的过程中,一定要围绕着降本增效。因为只有降本增效了,企业的利润才会提升,才能够持续不断的投入工业4.0的一些基础设施、装备。如果我们用了工业4.0以后,产品的价格上升了,生产效率下降了,那我觉得它的可持续性也是不行的。


第三个,我们一定要能够通过工业4.0,实现磨料磨具行业发展的最佳路径,有利于磨料磨具行业做强的这种目标。那就是要能够助推创新驱动,能够加速转型升级,能够保证我们磨料磨具行业持续地高质量的发展。只要工业4.0落地了,它就具有驱动力,也有可维持性。


最后一个就是要加强工业试点技术在磨料磨具行业的推广。其实,现在在磨料磨具行业,工业4.0、人工智能包括像区块链等等这些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技术鸿沟,就是很多人他不知道,所以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加强工业4.0技术的先进性、技术内涵以及它能够给我们带来的效益方面进行宣传,这样才能够吸引企业在工业4.0方面进行投资,这也是我们要实现工业4.0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走的路还是很多的,但是希望工业4.0是我们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希望我们能够共同推进,也希望能够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可以打造一些样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就能够引领整体行业快速地应用工业4.0技术,实现转型升级高端化。


中国粉体网:栗教授,低碳环保政策对磨料磨具行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栗教授:磨料磨具行业,尤其是我们传统的磨料,就是刚玉和碳化硅,现在面临的双碳压力是非常大的,国家层面是把它定义为双高的产品,就是高能耗、高污染,环保整治的成本也非常大。另外还有一个高能耗的就是CVD法制备的金刚石,这个都属于在工业制造中高能耗的技术,国家都是不鼓励的,但是我们要想实现绿色制造,能够适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在绿色制造方面还是要下更多的功夫,要有更大的投入。


从技术角度来讲,我认为磨料磨具实现绿色制造是完全可能的,就是要达到国家绿色制造的标准,比如说刚玉和碳化硅的冶炼,我们现在在探索用直流冶炼技术代替现有的交流冶炼技术,那么它的能耗初步估计会是原来能耗的三分之一,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高能耗的标签。还有一项CVD合成金刚石的技术,现在也在探索快速生长,缩短它的生长周期,单位产品的能耗就会下降。另外,也在探索由传统的一维生长转变为三维生长,这样它的生长效率会提高,能耗也会下降等等,我觉得通过技术方面的努力,在磨料制造方面实现绿色制造,满足或者说适应双碳政策的要求是能够实现的。


中国粉体网:栗教授,河南工业大学在磨料磨具领域的研究如何与企业需求结合?


栗教授:河南工业大学作为一个应用型的本科,从一九五六年建校以来,有一个传统就是产学研合作是紧密型的,我们与行业协会、产业集聚区以及一些龙头企业都是非常紧密的合作,几乎都签有合作协议,一直在保持着良性的互动。我们从产业集聚区能够得到很多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能够把它应用到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过程,这方面河南工大材料学院在满足企业的需求方面,还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仍然有不少的研究模式和方式局限于实验室,就是仍然局限于写论文,当然通过基础研究实现基础科学问题的突破和创新也是应该的,但是如果我们把一些应用技术问题只是写成论文,我认为方向是走偏的,我们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应用技术的研究一定要把论文写在生产、大地上,而不是把应用研究的目标定义为论文,基础科学研究它是要出文献,要出有新颖性的一些论文,现在还是有一些老师、科研人员在观念上还没转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和企业合作的条件方面,有时候不是太好,比如说一些费用问题,一些环境的营造方面。我们希望将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应该不断地进行探索,尤其是我们要向发达国家的大学学习,他们有很多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借鉴,比如大学和企业、行业、产业集聚区联合成立成果转移中心,成果要想转移,从一开始的研发就得符合产业的需求,那么企业要想获得最先进的技术,应该和大学从项目的立项开始就紧密结合。


再者,我们要向硅谷这边学习,他就是把风险投资和一些带有风险性的高技术的研发,还有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可能有一些很好的idea,但是技术的实现有风险,这时候有资本进来,它就可以进行研发,进行产业化。当然也可能会失败,但是一旦成功了,可能带来的就是技术的迭代甚至是颠覆。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风险资本在创新方面的投资,在开拓方面的投资仍然是非常保守,就想把自己的风险降到最低,这样的话对创新的鼓励,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不够。总而言之,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河南工大取得了很好的的效果和成绩,但是还有很多模式、方法需要探讨和实践。


中国粉体网:好的,感谢栗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

推荐4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