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粉体网讯 10月18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逸飞激光)在武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固态电池电极工艺和装备领域协力合作,探索协同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的战略合作旨在聚焦新能源电池产业的核心发展需求及产业生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研力量和逸飞激光精密激光加工技术的核心优势,并基于逸飞激光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新型创新平台,联合开发新型结构化极片与激光微加工技术,进一步探索锂电池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的产业化应用路径,加快固态电池关键工艺技术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更加高效且经济的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合作与创新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于固态电池,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黄学杰介绍,相比目前常见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成本、气温适应性、安全性等维度均有更好的表现。通过聚集全国范围内的优势资源攻关,国产固态电池有望在2030年左右实现商用,助力我国新能源车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500亿元。
极片是锂电池的核心,锂电池极片制造技术的升级对于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和满足各类设备对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等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固态电池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此次逸飞激光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合作,将重点聚焦极片制造技术与工艺。逸飞激光研发总监雷波表示:“逸飞激光将携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开发新型结构化极片与激光微加工技术,加快固态电池关键工艺技术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化应用。”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7年12月22日启动建设,2018年4月完成注册,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重要科研平台。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以“产品”为核心,致力探索“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目标定位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在正负极材料、极片技术、电解质等关键核心材料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和产业化布局,助力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高质量发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注重协同创新、推动成果转化,加快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走出了成果高效转化的“松山湖模式”。先后引进27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36家产业化公司,销售合同额8.15亿元,其中18个项目融资超9.5亿元、市场估值超50亿元,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与东风汽车、中铝、中建、宝武特冶、中航发、一汽、南方电网、中石化、江苏芯澄等大型央企、头部企业及地方所属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室企共建联合工程中心”特色发展模式,共克产业技术难题;与粤科母基金设立3亿规模的新材料投资基金,联合国投集团设立5.55亿规模的创投基金,支持产业转化。
另外,在2024年的固态电池合作签署方面。7月5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欣旺达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东莞正式签署《关于共建东莞松山湖固态电池公共研发平台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的商业化发展与市场化应用。
9月25日,依托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东莞市松山湖固态电池研发中试平台与米开罗那(东莞)工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
逸飞激光工程技术研究院
逸飞激光工程技术研究院是全新构建的“研发创新-工程转化-分析测试”为一体的新型创新平台,建设有先进激光元器件、激光系统、激光工艺、智能软件、智能装备、数字孪生等23个专业实验室,配套有工业CT、扫描电镜、电性能检测等200余套先进设备,能够实现材料成分、金相、挤压针刺等涉及结构、性能、安全等方面的119项分析测试项目,搭建了电池结构件、电芯中试验证、电池成组应用、电池回收拆解等全产业链中试验证平台。
以新能源电池、钙钛矿及相关新型材料应用等先进产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指引新能源电池装备与激光应用技术的全面创新突破,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器件、新装备的融合创新机制,打通成果转化垂直链条,全面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整体效能,助力新能源电池等先进产业创新迭代与智能化升级。
参考来源:
逸飞激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融媒体中心、湖北日报、赣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网络公开信息等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苏简)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