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精阐微 为民辟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来源:中国粉体网   黑金

[导读]  如何通过纳米科技的发展来提升我国在诸多领域或行业的源头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是我们大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中国粉体网讯  纳米科技是我国具有“创新主动权”的战略性新兴科技领域,也是众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源头之一。近年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通讯、计算)、新能源、新材料、化工催化与绿色制造、大健康与新医学、类脑科学、深蓝、深海、深空等领域蓬勃发展,纳米科技已经成为这些新领域的关键支撑。如何通过纳米科技的发展来提升我国在诸多领域或行业的源头创新能力,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是我们大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定位与目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下简称“国家纳米中心”)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设,2003年12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


国家纳米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纳米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中国纳米科技领域国际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努力为中国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国家纳米中心还致力于促进国家纳米科技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以期为中国纳米科技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贡献。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组织机构


国家纳米中心现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

1.纳米测量与表征

2.纳米光子学

3.纳米生物检测

4.纳米技术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

1.纳米系统基元的设计和构建

2.集成与多级次制造

3.服役性能与失效机制




此外,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于2020年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研究室,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表征、纳米标准2个研究室,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设有纳米器件、纳米材料、纳米制造与应用基础等6个研究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于2018年12月成立了理论室、纳米加工实验室。国家纳米中心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单位共建协作实验室19个。 


主任:赵宇亮院士




研究领域:纳米生物效应分析,放射化学。


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9年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和RIKEN从事研究工作,与同事们一起发现113号新元素(Nh),成为元素周期表中亚洲国家发现的唯一新元素。


2001年通过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回国,提出并开展纳米安全性研究,是国际上最早开展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几位学者之一。从学术思想的提出到创建中科院纳米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开辟了我国纳米毒理学与纳米安全性研究领域。率先建立并突破了该领域定量分析方法学瓶颈、部分方法被ISO/IEC颁布为国际标准分析方法,被160多个国家采用;揭示了大规模生产的碳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毒理学性质及其规律性;率先揭示了纳米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化学机制;提出反向应用纳米毒理学性质的新思路,提出了设计纳米颗粒表面去调控肿瘤微环境,实现“监禁肿瘤”(非杀死肿瘤细胞)的肿瘤低毒性治疗新方法,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此外,他一直致力于推动纳米科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的科学前沿领域在我国的起步、形成和发展。


研究成果


十多年来,国家纳米中心立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机构的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


基础研究方面,国家纳米中心面向交叉学科前沿,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在纳米生物安全效应研究、纳米材料自组装研究、碳基新原理器件研究、功能导向纳米材料研究等科学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成果。


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国家纳米中心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探索研究,在纳米复合涂层材料应用于电力设备防污闪、艾滋病预防药物研制、生化检测试纸的低成本打印技术和全自动微流控核酸检测芯片及仪器等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技术支撑体系方面,国家纳米中心以技术标准与战略研究工作为主,初步搭建了我国纳米测量用标准体系,形成了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纳米标准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信息来源: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粉体网编辑整理/黑金)

注:图片非商业用途,存在侵权告知删除!

推荐2

作者:黑金

总阅读量:11872486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网友评论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粉体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粉体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② 本网凡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两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粉体大数据研究
  • 即时排行
  • 周排行
  • 月度排行
图片新闻